2009比亚迪销售总监_2009年比亚迪销售
1.比亚迪 销售 待遇 2010
2.刘成强的经典决策
3.BBA新能源车被“团灭”的背后,是BBA失去的10年
4.深圳比亚迪怎么样
5.比亚迪退网门的起因
2008年,特斯拉和比亚迪在当时的世界汽车行业中,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同年,初创公司特斯拉在成立后的第五年发布了旗下首款量产车型Roadster,而同样成立五年的比亚迪汽车也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双模车型F3DM。
1
在当时,或许大多数人都还没意识到,未来十年他们将改变整个汽车世界的版图。今天的特斯拉已然成为无数造车新势力视为目标的资本造车典范,而比亚迪也凭借着脚踏实的战略,一步步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霸主。
但在几年前,特斯拉老总马斯克曾公开评论比亚迪的产品太烂,存在很多问题,并认为比亚迪不是特斯拉的对手。不过从如今的发展趋势上看,马斯克的此番评价似乎有些打脸。
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品牌排行中,电动汽车(含插混)总销量最高的车企为比亚迪,共售出71504辆电动汽车,而特斯拉则以63000辆的数据排名第二。
2
具体到细分数据层面上,比亚迪1-5月份的纯电动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75.2%,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则累计销售379辆,同比下降2%。换句话说,纯电动乘用车已经成为比亚迪增长的主要动力。
单从销量数据上看,比亚迪能够超越特斯拉,一举拿下这次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实实在在地证明了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实力。
3
但i尚电动(ID:ishangEV)认为,想要全面地看待问题并不能用销量这个单一维度。
元EV作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标杆,贡献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8%的销量,但其10万元左右的售价却比特斯拉要低上一大截。因此,如若从营销体量上看,比亚迪和特斯拉之间存在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另外,早在2014年的北京车展上,比亚迪就已发布了自己的542新能源化战略,从战略转化到产品的落实层面,可以说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最先布局的车企。另一方面,比亚迪作为本土汽车企业,背靠着中国这个巨大的单一市场,销量上自然会占有更大的。
2009年到如今,比亚迪新能源的累计销量已经突破50万台,这个数据反映出的是比亚迪在行业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当然,比亚迪表面上似乎是因为搭上了中国市场新能源高速发展的快车,但在i尚电动(ID:ishangEV)眼中看来,没有技术支撑,单靠风口是不足以维持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的发展。
技术层面上,和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车最重要的无非是三电系统。
比亚迪 销售 待遇 2010
1、比亚迪初期发展(2003-2005年)
比亚迪汽车成立之后,公司迅速以这三个业务: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为主要发展方向。成立之初比亚迪为了把精力放在基础建设和新车研发上,只推出福莱尔一款车型。当时比亚迪以“经济型精品家轿”的概念将其推出,主攻5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
想在短时间内造出“好车”,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亚迪用的方法就是“逆向研发”,购买多款汽车进行拆解。由于比亚迪全部创业资金只有250万元,王传福仅花了100多万就建成了一条生产线。不但如此,比亚迪还推崇一种造车理念就是“人海战术”,用大量工人代替机器。
2、扩展期。在尝到F3热销的甜头下,比亚迪在短短几年推出了比亚迪F0、比亚迪F3R、比亚迪G3、比亚迪L3、比亚迪F6、比亚迪M6等车型,研发新车速度之快,让人叹为观止。2009年成为了销量第一的自主品牌。
3、比亚迪步入低谷(2010年)
基于2009年销量的翻倍,进入2010年自信的比亚迪开始了战略性扩张,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销量仅从2009年的44.8万辆,增长到了51.7万辆,离最初制定的100万辆的目标相去甚远。这一年比亚迪的发展进入了低谷。为了达到销售目标,比亚迪更利用“销售返点政策”,比亚迪给各地经销商都制定了很高的销售指标,极高的返点。
导致经销商大面积压货。在2010年4月比亚迪爆发了经销商退网,随后事态严重,当年9月份比亚迪承认公司决策失误,并向经销商道歉,才平息这次退网风波。
4、比亚迪进入整改期(2010-2012年)
在比亚迪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后,在整改期取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官降,最高降幅达1.5万元,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冲销量。
5、比亚迪迎来真正的春天(2013-今)
2012年比亚迪汽车产销达到了45.6万辆,继2011年销量下滑之后,迎来了首次增长。在这几年中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双离合变速箱技术、第二代DM混合动力技术和比亚迪e6的纯电动技术,还有“遥控驾驶技术”、智能手表钥匙、夜视系统、全景影响等等。
刘成强的经典决策
比亚迪销售你应该说的是区域经理吧,这个主要看你是在哪一个销售网的 ,一般A1网买F3和F6,提点大概在30到60,A2的 F3R和F0就会比较多一点,但销量没有A1好。具体多多少钱 这么说吧前三个月大概就3000不到,3各月之后销售额一般的花都可以5000左右,个别牛人可以1W。
出差费用是先垫付后报销的
BBA新能源车被“团灭”的背后,是BBA失去的10年
1.经典决策-时风农用车全面降价狙击竞争对手的战略决策
2.经典决策-时风集团上马商用车
2006年,时风获得商用汽车生产目录,时风为等待这一天,已经准备了若干年,这是时风风险控制和管理经营哲学的又一次经典演绎。
先是建造电厂,备足。再与青岛双星合作,涉足轮胎产业,时风双星轮胎,总投资6亿元,目前已形成年产160万套轻卡轮胎、100万套中型载重轮胎、5万套大型工程轮胎生产能力。专家分析,这些项目为时风进入汽车领域奠定了基础,此时虽然时风已是百万辆农用车生产基地,在工艺、资金等生产的软硬件环境上完全具备生产轻卡的诸多条件,同时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和客户群。
3.经典决策-2002年断然拒绝摩根投资:
2002年,就在刘成强带领着时风集团筹备上汽车项目的时候,世界著名投资机构摩根斯坦利公司带着三千万美元找到了他。摩根斯坦利是一家实力超强的跨国金融服务公司,掌管着全球四千多亿美元的资产,是无数企业想攀都攀不上的高枝。摩根斯坦利公司主动找到时风集团,要给时风注资三千万美元,这在当时的中国制造业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没想到却被时风拒绝了!
刘成强:“我同意摩根因利而来,但是他必须附加着带给我先进的产品先进的技术,所以这是时风不能够和摩根当时达成一致的原因。”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这是刘成强给摩根提出的合作条件。给钱不要,要技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刘成强希望利用摩根的国际影响力拿到生产汽车的目录。“当时我们争取国家发改委汽车目录,因为汽车目录已经有很长时间,几年的时间不再批准新上企业。”就在摩根准备注资之前的2001年,时风集团的销售额超过了五十亿。摩根准备的三千万美元在时风来说就成了很小的一部分。在他看来,时风发展汽车项目固然需要雄厚的资金,但良好的资本运营之道才是重中之重。
4.经典决策-2007年上马电动车:
被炒得风生水起的比亚迪电动汽车在2009年销售竟不及50辆。而更让他吃惊的是,在山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中,一家企业已经累计销售了将近10000辆电动汽车。这家企业会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成强背着手站在窗前,透过时风办公大楼的窗户,他可以看到高唐县并不繁华的街景。每当他这样俯视的时候,心中总有一种奇妙的满足感油然而生。时过五点,天色已经擦黑,正值下班和接孩子的高峰时期。当马路上的汽车都打开大灯的时候,楼下的街道显得喧闹而拥挤。刘成强留意到:这些拥挤的车流中,有超过四成的车都是时风集团(以下简称“时风”)生产的电动汽车,于是一丝神秘莫测的微笑荡漾在他的嘴角。
然而他最近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久前,央视有关山东省“山寨”电动汽车的报道将时风这个经历过很多坎坷与波折的中国农用车行业老大再一次推向风口浪尖。时风所生产的电动汽车不仅在汽车行业内掀起了波澜,在公众中也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间,质疑、赞扬的声浪此起彼伏。
从公司技术员到技术厂长,再到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的刘成强曾主导过时风农用车全面降价狙击竞争对手的战略决策,也是时风当年向商用车挺进的重要决策者。他的每一次决定都在行业内引发强烈反响。而这一次时风的电动汽车很有可能又将带着他重蹈当年与同行们的恩怨情仇。只不过,已在市场上历练10多年的刘成强已经脱去了当年的冲动和狂妄,变得深沉而不易揣测。
事情的缘起
然而这种火爆的市场反应并非是领先的技术打造的。时风电动车使用的铅酸蓄电池在目前锂电池风头正劲的时候显得稍稍有点落伍,而一辆汽车中最核心最能体现其技术水平的部分就在于他的动力构成。这让时风受到了很多专家的质疑。经常有人问刘成强:时风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刘成强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实际上刘成强更像是一个魔法师,他将几种不甚先进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念动了一阵传统汽车从业人士听不太懂的魔咒,随着一股青烟冒起,一种能够在市场上发挥魔力的产品呱呱坠地。这一方面让时风在电动车领域延续了时风农用车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却让刘成强背上了“山寨”的名声。
时风的“山寨”之辩
这种年代久远的“老爷车”产品并未丧失活力。公众的误解在于认为铅酸蓄电池是不环保和易污染的,实际上,铅酸蓄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会造成污染。只是在不规范的回收过程中才会造成污染。在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对蓄电池行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之后,环境不达标和设施不健全的蓄电池企业基本已经遭到否定。而据时风内部人士透露:时风在和自己的电池供货商签订协议的时候,都要求供货企业能够实现时风电动车的废旧电池回收。而对于时风的购车者来说,大概支付2000元便可以实现电池的以旧换新。
刘成强有一点委屈。按照目前中国人的购车观念和消费水平,即使是在大中城市,购买一辆普通锂电池驱动的汽车,其价格已经可以购买一台很像样的中级汽车了。为何这种省钱又方便的做法会遭到如此多的质疑。(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售价为其同档次燃油汽车的3倍,长安汽车新生产的奔奔电动车预售价为15万元。这种价格已经可以买到一辆雪铁龙世嘉甚或更有面子的车型。)
关键不是哪种电池技术含量高低的问题,而是哪种电池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问题。众所周知,锂电池的技术目前并不成熟,而世界锂矿的储量又相对较低。电池技术不解决,锂电池电动车就无法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对此,李书福有明晰的认识,尽管吉利一直在公众场合强调自己要向新能源领域进军,但是李书福并没有在电动车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他认为锂电池电动汽车要普及至少还要等30年,其中最核心的任务是降低锂电池的成本。
深圳比亚迪怎么样
不知道是谁最开始说的,别看现在造车新势力风光无限,一旦传统车企回过神来,造车新势力将没有容身之地!这话自从造车新势力刚刚出现就有了,但是几年之后,预言并没有应验,反而是传统车企这边危机四伏。
在燃油车时代呼风唤雨的BBA,在回过神来之后,却没有展现出它们的统治力,奔驰、宝马、奥迪共计在华售出纯电动 汽车 约2.7万辆,约等于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头部企业一个季度的销量。而很多人口中一旦传统车企发力,将没有容身之地的造车新势力,这几年的销量却是节节攀升。2021年,特斯拉中国销售新车48.41万辆,比亚迪新能源 汽车 销量超59万辆,小鹏 汽车 销量破9.8万辆。曾经在燃油车时代,被BBA不屑一顾的对手,如今却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大放异彩。
你能想得起,有哪一款BBA的新能源 汽车 销量特别火爆吗?答案是没有。
上个月,奥迪卖的最好的纯电车型,当月卖出了249台,被寄予厚望的奥迪E-TRON甚至没有破百。奔驰三款纯电车型,上个月的销量都在300多辆,即使奔驰EQC在部分地区已经给出了18万元的优惠。而作为宝马旗下唯一一款纯电车型,宝马iX3算是BBA之中卖的最好的纯电车型了,但是和造车新势力的热门车型相比,销量依然是不够看。
特斯拉MODEL Y3月份卖出了3.9万辆,MODEL 3卖出了2.6万辆,比亚迪汉卖出了近一万辆,蔚来ES6也卖出了5000多辆。
BBA的纯电车型卖的不好,完全就是因为产品力太差,BBA在燃油车时代的品牌号召力仍然存在,但是在新能源领域,BBA的品牌光环依然掩盖不住它们羸弱的产品力,如果不是因为这些车型挂着BBA的车标,它们的销量无疑会更加惨淡。
BBA目前在华投放的纯电车型,全部都是油改电车型,没有一款车是真正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油改电不是原罪,但是你菜就是原罪啊。以奔驰EQC为例,起售价高达近50万元,但是续航440KM,零百加速6.9秒,没有一项参数令人惊喜,看看同为中型SUV的MODEL Y,起售价31.69万元,续航545千米,零百加速同样是6.9秒,奔驰EQC在续航、性能、驾驶体验、操控性、智能化水平等等方面,没有一项有优势的, 奔驰 EQC 甚至在三大件之一的电机上暴雷,出现了因冷却液泄漏导致电动机损坏这样的低级错误,最后无奈召回 1 万多辆车。这样的产品, 如何说服消费者花50万去购买?难道就因为信仰?
其实,BBA很早就嗅到了新能源 汽车 的趋势。
2007 年时,宝马就发布了 "Project i" ,开始研发新能源技术并转型。2009年,奔驰和特斯拉达成合作,共同开发纯电车型,同一年,奥迪 e-tron 概念车亮相。但是在随后的10年,BBA几乎毫无作为。
宝马在 2013 年推出的首款纯电车 i3 续航里程只有 160 公里,而当时特斯拉已经能够做到600公里以上,奔驰在 2019 年才发布首款纯电动车 EQC,奥迪在 e-tron 的概念车发布之后, 花了12 年的时间才把它们量产。
就在这10年的时间里,特斯拉崛起,成为了首屈一指的新能源 汽车 巨头,比亚迪默默耕耘,坚持三电技术的自研自产,终于在混动 汽车 领域一炮而红。蔚来小鹏理想等等造车新势力也在这10年的时间里,从数百家造车势力中脱颖而出,加速成长。
而BBA还在沉浸于燃油车时代的辉煌,不肯轻易转型,它们不肯走出舒适圈,失去了先发优势和最好的发育时机。它们坚信,燃油车时代不会那么快过去,它们舍不得放弃自己在燃油车时代的车型平台,即使转型新能源,依然使用原来的燃油车平台,俗称 " 油改电 "。
很多人试驾过BBA的新能源 汽车 ,却发现和燃油车没有什么区别,BBA的燃油车在驾驶体验方面并不能给消费者新鲜感,在燃油车时代,BBA发动机和变速箱优秀的匹配能力,在新能源 汽车 时代荡然无存,而BBA在燃油车时代豪华的用料、做工、操控优势,在新能源 汽车 时代的吸引力也大大降低。
BBA的新能源车型还有未来吗?
不可否认,BBA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储备都是非常雄厚的,但是问题是留给BBA的时间还有多少呢?最为关键的是 ,在新能源时代, 车辆的价值体系和车主的评判标准被重塑,BBA的传统优势不再是消费者看重的,大部分消费者更在乎设计感、操纵感、续航和智能化水平 ,而这些都是BBA的弱势。
面对下一个十年,宝马喊出了 " 交付 1000 万辆电动车 " 的口号,奔驰设定了 2030 年实现全面纯电动化目标,奥迪 2026 年以后推出的新车型将全部为电动车。但是留给BBA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有着百年 历史 的BBA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吗?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比亚迪退网门的起因
坪山比亚迪十一部好,去营销部。
比亚迪步入低谷(2010年):
基于2009年销量的翻倍,进入2010年自信的比亚迪开始了战略性扩张,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销量仅从2009年的44.8万辆,增长到了51.7万辆,离最初制定的100万辆的目标相去甚远。这一年比亚迪的发展进入了低谷。为了达到销售目标,比亚迪更利用“销售返点政策”,比亚迪给各地经销商都制定了很高的销售指标,极高的返点。
导致经销商大面积压货。注意在2010年4月比亚迪爆发了经销商退网,随后事态严重,当年9月份比亚迪承认公司决策失误,并向经销商道歉,才平息这次退网风波。
想在短时间内造出“好车”,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亚迪用的方法就是“逆向研发”,购买多款汽车进行拆解。由于比亚迪全部创业资金只有250万元,王传福仅花了100多万就建成了一条生产线。不但如此,比亚迪还推崇一种造车理念就是“人海战术”,用大量工人代替机器。
扩展期。在尝到F3热销的甜头下,比亚迪在短短几年推出了比亚迪F0、比亚迪F3R、比亚迪G3、比亚迪L3、比亚迪F6、比亚迪M6等车型,研发新车速度之快,让人叹为观止。2009年成为了销量第一的自主品牌。
比亚迪退网们由来已久,这主要是由于比亚迪对于经销商渠道不够保护,过度压榨造成的,比亚迪的商务政策有诸多问题,导致众多经销商被套牢,主要问题如下:
在比亚迪经销商退网愈演愈烈之时,有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是什么把那么多经销商的资本牢牢套死?为什么那么多有经验的经销商也会被骗?在访中,大部分的经销商把矛头都指向了比亚迪的商务政策。网易汽车独家获得了一份《2010年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A3网产品4S政策》的照片资料,从这份商务政策来看,比亚迪欺诈经销商主要存在几个陷阱。
陷阱一:提车量盲目虚高 商务政策不具持续操作性
该商务政策的全名为《2010年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A3网产品4S政策》。从这份商务政策的内容来看,比亚迪规定了省会城市或沿海城市、地级市及其他专网4S经销商的考核标准及有关规定。
首先,从提车的任务量来看,省会城市或沿海城市以半年为一考核周期,按照提车任务(A3网内车型)的完成情况,分为三个档次,其中按照提车任务完成的标准,即月平均提车64-80台之间,即半年累计提车量为N台 (384≤N<480),折让方式为一次性给予50万元折让,以冲抵车款形式进行结算。而地级市及其他专网4S经销商提车任务完成标准的月平均提车任务为32-56台之间,即半年累计提车量为N台(192≤N<336)。
尽管比亚迪商务政策上规定省会城市的达标任务是64-80台之间,但经销商处每个月的提单量平均都高于这个水平,达到比亚迪公布的“提车任务超额完成”档次的数量。一般比亚迪的提车任务都在80以上,甚至高峰期甚达到150-200辆。
某A3网经销商给笔者算了这么一笔账:2010年平均每月G3全国的销量仅3000余台,按照目前比亚迪上的全国A3网经销网点一共129家,平均每家店算下来仅仅不到30台销量。然而根据市场情况,部分地级市及内陆城市每月销量甚至到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大部分销量的承担者仍然集中沿海城市及一线城市。从这个数据来对比,每月80台以上的提车量就如同天方夜谭。
即便是比亚迪销量最好的F3也同样存在提车量远大于销量的情况。8月份F3的销量为11934辆,这个数字平分到全国 327家F3经销网点处,平均每家店也只有36.4辆的销量。市场的缺口不大,但经销商处却往往背负了比正常销量高达3-4倍的库存。并且这种现象不仅仅在省会城市的经销商出现,部分内陆地区的地级市经销商也会出现这种库存超标的情况。
然而事实上,厂商不断下达不合理的提车任务还是“金钱”惹的祸。
这份G3的商务政策,上面清楚的显示比亚迪G3豪雅版建议零售价为8.09万,经销商的提货价为7.69万,加上提车差价以及各种返利折让,一辆车的利润高达8000元。但经销商告诉网易汽车,这8000元必须与提车任务挂钩。而从区域经理下单的情况来看,单月的提车量就有150辆。150辆的提车任务大大超出了该店的预期,但如不按指定数目提车就拿不到预期的承诺的返利。
在这个环节里,经销商的利润被厂家套牢,但厂家从每家经销商处赚到的钱却稳稳地落进了自己的口袋。我们以G3为例,一辆车经销商以7.69万的价格提车,150辆即需要1153.3万的提车款。“即便我们把车款打过去了,有时候车还不能及时给到我们手上。有时候甚至会拖2-3个月。我很疑惑,既然你没有车为什么要我们提车呢?比亚迪销售有限公司一把手对此的解释是:‘比亚迪不缺钱,这样只是让你们能够安心做比亚迪,不要想其他事情。’”某经销商表示。
陷阱二:霸王条约故意延发 经销商悔不当初
与此同时,对于该商务政策有效期,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从“备注”条款下能够清晰的看到如下的说明:考核时间以4S店认证后,经销商到深圳渠道管理部签订《A3网产品4S政策考核协议》开始计算,《A3网产品4S政策考核协议》半年一签,一次考核完毕到二次签约的时间跨度不得大于一个月(如:某商家于2010年3月25日与比亚迪签订考核协议,则考核完毕时间即为2010年9月25日,商家如希望继续享受下一个周期的优惠政策必须在2010年9月25日至2010年10月25之间到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渠道管理部(深圳)再次签订考核协议,反之视为自动放弃考核,将不予继续享受政策优惠资格)。
某经销商向网易汽车解释了该条款的“霸王”性:一般合资品牌正式下达商务政策都是一年有效期,而比亚迪是半年一签,并且下一个考核阶段与上一个考核阶段的优惠政策不同,下一个考核阶段则必须按照全新的商务政策来执行,并包含优惠政策。如经销商不予续签,则上一个考核阶段的政策优惠资格不予继续享受。
在此次比亚迪经销商退网中,几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都控诉了厂商的一项“罪名”,那就是欺诈。而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商务政策的延迟下发。据网易汽车调查了解,这份不具备可持续操作性的商务政策几乎全都是在经销商们已经完成建店,交纳保证金后,并且将第一批500-1000万的车款汇给比亚迪厂家之后才拿到这份商务政策。
尽管有经验的经销商一眼就看出这份政策的不合理,但至此,大部分经销商的投资总额均已上千万,后悔已晚。“他们都是故意延迟发给我们的,哪怕我在建店的时候看到这份政策,我都绝不会加入比亚迪。”北区某经销商多年经营4S店,对于这份政策一眼就看出了当中的猫腻。
据了解,不少去年四季度以及今年年初加盟的经销商早已心萌退意,但介于前期的投资与前期卖车的返利依旧套在比亚迪身上,不少经销商对于直接退网仍然心存顾虑。并且,从商务政策的规定来看,比亚迪对于退网的经销商也有规定:经销商自签订4S考核协议之日起,三年内更换比亚迪认证的店面位置或退出比亚迪销售系统者,扣除全部保证金并取消且要求返还所有优惠。
无法退还保证金与前期的返利对于经销商的损失是巨大。
陷阱三:政策无法律效应 比亚迪口头承诺从不兑现
网易汽车还了解到,对于比亚迪经销商而言,这份商务政策还钻了不少法律的空子。在这份商务政策的文件上,我们看不到任何负有法律效应的公章和法人代表的签字,也就是说这份商务政策本身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应。但据经销商介绍,在经销商与厂商签订的经销合同上,却规定了经销商必须要严格遵守商务政策。而在那份合同上,是有负有法律效应的公章及有效法人的签名。
同时,这份商务政策在大部分经销商眼里几乎形同虚设,因为大部分的提车任务、促销下达、返利缩减等有关内容,都是区域经理口头下达的,部分内容会以邮件形式下发通知。网易汽车在某家经销商的邮箱里看到,来自厂家的邮件均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应,即没有公章,也没有法人代表签名。而来自区域经理的口头下达的任务,则更没有法律的约束。
因此,区域经理的承诺在经销商看来都是“忽悠”,“我们之前和大区经理反映说这个提车量有问题,他说以后每个月的任务征求你们的意见,形成一个书面的东西,要双方同意,确保你们能够完成。第二个月就不算了。我和他对峙,他马上说,你有证据吗?所以说这个欺诈绝对不是基层的在欺诈,就是比亚迪的高层欺诈。”某经销商表示。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比亚迪与厂商的矛盾焦点仍然集中在商务政策上。商务政策不合理、下达不规范、存在陷阱是经销商们控诉的重点。以参与郑州反水的比亚迪经销商为例,几次与厂商的正式沟通均商务政策有所改变,但比亚迪对此没有任何回应。
2010年5月,比亚迪成都金牌经销商退网发生后,比亚迪经销商退网接二连三的出现。此次河南经销商反水再次将比亚迪厂家与经销商的矛盾推到峰顶浪尖。网易汽车了解到,此次发生后,湖南、山东、浙江、四川等省市均有经销商向媒体表达对比亚迪的不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