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营销策划方案_吉利汽车营销渠道
1.灵魂拷问,同为千亿营收的吉利为何利润是长城的两倍?
2.吉利发布透露了哪些新信息?新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
3.吉利加码新能源营销,刘智丰兼任几何销售公司总经理
4.市场份额逆增销量带头反弹,吉利做对了什么?丨壹访谈
5.吉利发布的背后:蓝牌车和绿牌车不能放在一家店里卖!
6.吉利会成为“中国的大众”吗?不!这只是第一步
我认为这是吉利汽车进军新能源市场的一个重要表现,至于吉利汽车能否支起新能源领域的一片天,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在新能源领域已经有了比亚迪,而吉利汽车在国内的名声也是非常好的,它所出产的汽车的品牌形象口碑也是非常的好,所以进军新能源领域之后,吉利汽车一定会带给广大车友们一个全新的体验。
吉利汽车拆分并独立运营电动车业务,这一件事情代表着吉利汽车即将进入新能源领域,同时吉利汽车官宣成立了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公司被广大市场称之为?极氪?,同时吉利公司为了自己在新能源领域有着较好的发展,也宣布申请了多个商标用于自己品牌日后的市场抢占。市场表明吉利汽车这次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布局虽然不是第一次进军新能源领域,但这次的确是动静最大以及最能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一次。
我们都知道吉利汽车有着自己的广泛业务合作伙伴,在业务上吉利汽车已和百度、腾讯以及富士康等大公司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公司也为吉利汽车提供代工或展开战略合作,这属于双方面的推动,相互在市场竞争之中成长。我们都知道新能源汽车在汽车动力上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这一次在动力电池方面,吉利汽车已投资上百亿元用于动力电池项目规划建设,这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毕竟新能源电池它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部分。
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也是下了比较大的功夫,已经与沃尔沃达成合并,这标志着吉利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决心是非常大的,希望吉利汽车作为国内市场的大品牌,能够支起新能源的一片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能够有较好的发展。
灵魂拷问,同为千亿营收的吉利为何利润是长城的两倍?
最近奔驰西安利之星4S店出现的“女研究生坐在引擎盖上哭”的,把奔驰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很多人开始关注和反思国内汽车行业分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现有汽车分销渠道
我国的汽车分销渠道主要有4S店、汽车交易市场、汽车大道、网络销售等多种模式。
4S店:特许经营模式起源于欧洲,最早由本田汽车公司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4S是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分别是:整车销售(Sales)、零部件(Spare 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4S店是国外的舶来品,在国内却成了汽车销售的主要模式。
汽车交易市场:你可以理解为很多不同品牌的汽车经销商扎堆开店,由此形成的交易市场。
汽车大道: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汽车交易市场,起源于欧美。就是很多品牌经销商在公路两旁修建大量的4S店,形成包括汽车销售、保养、餐饮、汽车金融、零配件等一体的综合业态。目前国内在上海、太原、保定和苏州等地有这种业态存在。
网络销售: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整车厂也在尝试通过网络平台来直接向消费者出售汽车。比如吉利汽车、奔驰汽车,都尝试过类似的活动。奔驰曾经在聚划算进行smart的团购。但是由于目前汽车厂商在线下渠道已经非常成熟,因此,这类活动要很好的平衡线下经销商的利益。要大规模推广的话,需要有成熟的制度来打通线上线下。
二、为什么是4S店?
在国内,目前4S店是主流的汽车分销模式,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
首先,对于汽车销售,整机厂可以选择直销或者分销。但是,直销存在资金、库存的风险,而且需要庞大的销售队伍。而分销模式,则由经销商承担这些风险,整机厂则可以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改善。由此,大部分整机厂都选择了分销模式。
其次,相对欧美,中国由于汽车行业发展起步较晚,没有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当时奔驰、大众等汽车进入国内的时候,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来承担售后的问题。4S店这种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国外整机厂进入国内时,不熟悉市场、没有服务体系、资金和库存占用等问题。
再次,从需求端来看。汽车是高价值产品,因此,为了防止受骗,消费者希望在高信用的门店购买,同时汽车是高维护的产品,没有售后的话估计也没有人会买车了。而4S店作为特许经营专卖店,很好的解决了信用和维护问题。
三、为什么4S店有这么多问题?
前面说到了,4S店作为中间商,很好的解决了整机厂和用户之间的连接和服务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很不错的模式,为什么最近几年,4S店老是曝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呢?
有几个原因:
1、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
中国汽车市场经过多年的增长,市场开始逐渐成熟、增长空间开始趋向缩小。2018年,汽车销售量首次出现下滑。整体市场的放缓,增加了整机厂和4S店的销售压力。
2、供应端:国内品牌逐步崛起
像吉利、上汽、比亚迪等国有品牌正在崛起,消费者面临更多的选择,汽车作为高价值产品的价格在逐年下降,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国内机动车保有量为3.27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为2.4亿辆,相当于每6个人就有一辆汽车。
而奔驰等品牌更进入国内时,显然是卖方市场,现在市场情况变化,行业竞争激烈,整机厂和4S店的利润率均在下滑。
3、连接端:渠道成熟,竞争激烈
目前国内各汽车品牌的4S店,其销售网络已经非常密集。年产量100万以上的品牌,网络数量已接近上千家;年产量在50-80万的品牌,网络数量也在500到800家以上。
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每5公里范围各品牌均有经销店。 国产品牌,在四五六级城市密集布局,全国4S店数量已达28000家左右,现在汽车销售网络的覆盖区域及数量已达顶峰。可以说现在的汽车销售领域,已经是一片红海。因此,为了业绩和销售,4S店各出奇招也就不难理解了。
4、需求端: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高铁里程的持续增加,共享出行的兴起,让国人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不是非得要买一辆自有的私家车。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能接受这种共享或者租赁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汽车的销售。
5、整机厂和4S店的博弈
我们前面讲过,4S店这种模式,将库存和资金风险,转移到经销商身上。在初期,行业利润比较高,大家日子都比较好过。而现在市场趋近饱和,价格相对透明,选择更加多元,这种情况下,整机厂和4S店都觉得日子不好过。
在整车的销售上,整机厂和4S店是一种类似零和博弈的模式。关于车辆的价格,整机厂有指导价,客户拿到的价格,正常是要低于指导价的。简单粗暴的理解,就是如果光靠卖车,4S店的利润是很低的。
而且,由于现在的汽车生产还是刚性的,而不是按照需求柔性生产,这种情况就让4S店的资金压力很大。因为整机厂要压货,把库存转移给经销商,而汽车单价都不菲,这要求经销商有很强的资金实力。
一般来说,4S店不会也很难用自有资金去拿货,而是通过银行。这样,一部分利润又转移到银行。加上线下的土地、资金、人员、营销成本,经销商表示压力山大。
于是乎,配件价格奇贵、收取金融服务费、要求客户等各种招数就出来了。这在市场中其实是正常的情况,就如经济学中,如果火车票不用价格作为竞争手段,那么市场就会通过其他的手段来调节,比如排队、黄牛、人脉……反而造成了更多的不公平。
四、价值网模型
价值网,是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一书提出的,指的是影响企业生产发展的最重要要素的组合。价值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要素,也可能成为创新的阻碍。价值网一般包括客户价值网、友商价值网、供应商价值网和资本价值网等。
价值网就如企业的生存结构,在初期,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价值网,能快速推动其发展。价值网一旦确定,企业作为价值网中的一环,只有适应外部价值网才能生存,就如生物只能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形成与外部价值网逻辑自洽的组织心智。
价值网对于企业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和。
没有合适的价值网,企业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可是价值网一旦确定,就锁定了企业的视野,价值网的边界,也就成了企业的边界。这才有了“回不去的低端”这一说。这也是为何很多市场,大企业看见了,也做不了的原因。
日本摩托由于其轻便、灵活和低价,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当时哈雷摩托也打算开发自己的低端品牌来和本田等日本厂家竞争。但是,最后由于哈雷经销商网络的阻碍,始终无法落地。因为经销商认为哈雷开发低端品牌会影响其品牌形象,从而影响其现有产品的销售。
四、奔驰的经销商价值网
第三节,我们从供需连的角度分析了目前4S店面临的困境。下面我们来看看,奔驰的经销商网络,是如何成就,有阻碍它创新的。
奔驰进入中国之后,选择了分销模式,作为一家德国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就如必须面对一个新的生存结构,需要选择价值网来共同生存。
这次出事的利之星,80年代就在国内销售奔驰汽车,是奔驰最大的经销商。在2011年时,奔驰在中国内地的120家汽车经销商中,有50家左右属于利星行,占奔驰中国内地40%的份额,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
利之星的母公司利星行,曾一度持有奔驰中国49%的股权,是奔驰中国最大的股东。其法人代表颜健生同时也是奔驰中国的董事之一,在奔驰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力。后来利星行股份减持至25%,但对主机厂的影响力仍不可小觑。
奔驰和利之星相互依存,价值网一旦编制完成,就无法轻易脱离。奔驰通过经销商,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同时,经销商一旦控制了渠道,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甚至会影响主机厂的战略决策。
2011年,奔驰公司组建新的销售公司,由奔驰中国和北京奔驰共同组建一家全新的销售公司,来统领奔驰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和营销,却在利星行的阻止下难产。利星行的能量之大,可见一斑。
对于奔驰中国来说, 一旦价值网形成之后,企业渠道方面的创新受到掣肘。不可否认在奔驰进入中国初期,利之星对奔驰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此形成的价值网,也在后期阻碍了企业的变革和创新。
六、未来汽车销售模式可能的变化
经过二三十年的共同发展,国内汽车整机厂和经销商,形成了一张密集的价值网,相互捆绑,难以突围。但是,由于市场的变化,目前的分销模式已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们下面探讨一下汽车分销行业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
1、品牌店+线上线下打通
未来奔驰等知名汽车品牌的销售渠道,线上销售的比重可能会加大。如果要加大线上,那么就要设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打通线下和线上,耐克的展示店模式是一个参考。
作为品牌方,耐克的做法是缩减代理商和经销商,将线下的门店,转型为体验店,销售通过线上完成。
也就是说在未来,线下4S门店有可能不承担销售任务,更多是做体验和品牌传播。线下门店的运营成本由品牌商承担,主要完成体验和产品选型,以及售后服务。销售可以通过线上或者线下完成。但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实际上是整车厂直接链接消费者,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当然,汽车的单价比鞋子要高出很多,而且其渠道也更加复杂,利益捆绑也更紧密。所以,这种改变的难度是很大的。
但是,随着柔性生产的出现,汽车的生产有可能变成按需反向定制。这样,企业没有了库存的压力,那么这种形式的转变,就有了可能的机会。
2、价值链的重构,颠覆4S店模式
由于出行产业模式的变化,未来可能会形成以出行公司(Uber这样的)通过汽车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为大众提供出行服务为主。这样整机厂的角色就变成了为Uber这样的出行平台研发和生产白标车。
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整车厂的商业模式和角色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的客户变成了出行运营商这样的B端,而不再是个体消费者。
因为自动驾驶的出现,汽车分时租赁+自动驾驶,在未来,有可能实现随时用车,召之即来,用完即走,这样的话,完全就没有必要自己拥有一辆私家车了。如果这样的局面出现,4S店这样的分销模式可能会消亡。
当然,这种价值链的重构,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包括5G、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成熟,以及各国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完善,加上整车厂和用户心智模式的转变。但是,从技术和消费趋势来来说,这种情况未来出现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吉利发布透露了哪些新信息?新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
本月初,国内几大车企特别是上市公司相继公布了各自2019年度的财务报表,仅从营收利润两项指标直观来看,一些数据的确值得玩味。
去年是国内乘用车市场自2018年下半年增速放缓自下滑以来首个完整的财年,狭义乘用车惨遭滑铁卢,整体市场环境哀鸿遍野,没有一家的日子好过,12家上市车企营收、利润悉数下滑,用事实印证了“过去十年最差一年”的预言。
从细节上,我们具体关注到长城、吉利两家车企上,近几年来,长城吉利一直被外界认为是争夺自主头牌的候选人,两者之间在汽车销售领域也是各有千秋。从财报呈现出的内容来看,同为千亿营收,吉利的利润却是长城的两倍。
虽然这一直观数据的被外界广泛引用,但是我们依然力求去探寻一下这背后到底是差在哪里了。
利润“迷局”
财报信息显示,长城汽车2019年的营业总收入为962.11亿元,同比下跌3.04%;净利润45.31亿元,同比下跌13.64%。
从大多数财务指标来看,长城汽车的2019年并不完美。总营收下跌之外,长城汽车整车销售收入也同比下跌5.84%,为862.51亿元;毛利也由2018年的173.66亿元降至161.88亿元,毛利率也由2018年的17.5%降至16.83%。
另外一边吉利汽车其实也没有好到哪去,2019全年吉利汽车营收4.01亿元,同比下降9%,净利润82.61亿元,同比下降35%,略低于市场预期的4.79亿元。在销售收入表现上甚至不及长城,仅为804.85亿元,但毛利比长城稍高为169.17亿元。
2019年,吉利汽车共计售出136万辆(含领克品牌),同比下跌9%,零售市场占有率上升至6.5%,比2018年增加0.3个百分点。过去一年,长城汽车销量为1,060,298辆,同比增长0.69%。
在汽车销量上吉利比长城要多出36万辆的基础上,两者营收情况大致相当,那么吉利又是如何怎么做到利润达到长城的两倍呢?
首先,在车辆的营业成本(含制造等)上,吉利却只比长城多花不到十亿。(吉利销售成本为804.85亿元,长城为796.84亿元)从这里可以看出,吉利确实比较省,至少在单车成本控制上要节约一些。
过去一年,长城汽车营业总成本进一步降低,销售费用仅为3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大幅降低14.83%。
事实上,早在2017年,长城就开始大手笔的销售投入,2017年的财报,可以说是长城汽车12年来的最差财报。2017年长城汽车营业总收入为1,011.6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人民币50.27亿元,同比减少?52.28%。
对于业绩同比下降的原因,长城汽车是这样解释的:公司通过购车摇红包等活动让利客户,对现有产品进行促销,影响了收入及毛利率水平。同时,公司通过网络类、电视类、户外类等媒体全方面进行品牌和产品推广,致使广告宣传费增幅较大。简而言之,就是产品降价、营销费用增加、研发费用增加,导致长城汽车在2017年收入微增,利润减半。
此后,吉利在财报表现上就一直以双倍利润的优势强于长城。但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汽车在的分销及销售费用同样相当之高,仅在2019年便高达43.32亿元。
此时二者在收入支出上依然难分伯仲。
财报中的“猫腻”
重点来了,长城汽车在2019年投入的研发费用高达27.16亿元,相比2018年的17.43亿元激增55.8%,这也是长城汽车一直以来“研发过度投入”的态度。
但实际上,吉利在研发投入上是要远多于长城。2019年吉利控股集团在研发方面投入的费用达到了30.67亿元,相比2018年的19.26亿元激增59%。这笔研发费用主要用于研发新车型、动力总成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
在分管公关的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学良的口径中,吉利控股集团的研发投入是56亿元,多出来的部分是包括对旗下一些合营公司(领克等)的投入。不管是吉利汽车还是合营公司,研发投入的费用都是从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身上出的,而这笔费用并没有体现在上市公司吉利汽车的财报中。(财报显示研发成本仅为8.54亿)
可以肯定的是,吉利在财报表现上,从研发投入方面就比长城省出来了近20亿元,而这也正是吉利看上去比长城要赚钱得多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税收上,吉利也要比长城节省的多。2019年财年,长城汽车上缴税收共31.69亿元,而吉利汽车仅13.75亿元。
研发成本加上税收,吉利一共比长城节约了40.91亿元。而在净利润上,吉利只比长城多了37.3亿元。
在非经营性所得上,吉利旗下的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领克等)贡献了6.64亿的利润,长城旗下的各零部件公司同样创造了5.43亿的收入,两者数据旗鼓相当的对手。
仅从汽车销售的角度上看,吉利长城卖车收入大致相当,并没有如同外界所说吉利要比长城多赚一倍钱的说法。只能说,在财报数据的呈现上,吉利要比长城汽车来的灵活得多。
2020是中国车市走向成熟的转折点
2019年,长城汽车海外市场总收入达到55.22亿元,同比劲增66.61%。海外营收的大幅增加自然离不开出口量的增加,长城汽车在2019年的出口量达到6.54万辆,同比增加44.93%。其中,皮卡车型全年出口1.75万辆,累计同比增长34.66%;SUV车型出口4.38万辆,同比增加57.62%。
仅在俄罗斯市场,长城汽车的营收便高达14.34亿元,相比2018年的3.98亿元有着质的飞跃。
2019年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便顺利投产,2020年初又签署了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塔里冈工厂的协议,加上东南亚的另外两个工厂,加速海外扩张的长城汽车已经在海外建立了三个整车制造基地。
2020年2月17日,长城汽车和通用汽车共同宣布,长城汽车将收购通用汽车的泰国罗勇府制造工厂。根据双方已签署的具有约束力的条款书,包括罗勇府汽车工厂和动力总成工厂在内的通用汽车泰国公司将移交给长城汽车,双方在2020年底完成交易和最终移交。
此外,近几年来长城汽车积极在“一带一路”参与国进行生产和研发领域布局,在马来西亚、厄瓜多尔、突尼斯、保加利亚等国均建立了KD工厂。
2019年吉利出口量累计达到5.8万辆,同比增长109%,在海外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从2005年5月,吉利汽车和马来西亚IGC集团在整车及CKD项目达成首次合作,吉利便开始了一条海外扩张之路。
2009年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2010年吉利从福特手中收购了沃尔沃轿车全部股权,上演“蛇吞象”年度大戏;2013年,吉利收购了英国锰铜出租车公司;2017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正式收购宝腾汽车49.9%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权,代价是7.2亿人民币外加博越的知识产权,也顺利取得了在当地合理销售的渠道。
吉利也开始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径。在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吉利和沃尔沃对外宣布,双方将进行业务合并重组,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公司。
并初步将其2020年的销量目标定为141万辆(含领克品牌),较2019年总销量增加约4%。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在随后举行的线上业绩发布会中表示,基于目前经济形势,暂时不会调整销量目标。
从长城汽车来看,中国车企的出海已从卖产品上升为全球化竞争的战略。充分利用海外的创新中心、生产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全球,与整车出口或者海外投资建厂相互配合,针对具体市场,制定具体的战术。
与魏建军相比,李书福更多的是通过收购“明星大牌”而实现“一箭多雕”。技术反哺、节省成本、打入国际市场、拓展业务。
无论是在汽车产业链层面,包括投资、生产、购、销售及研发等主要环节的日益全球化,还是利用资本运载巨型汽车企业之间的大规模重组。中国两个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已经是走在了全球化道路的最前沿。
2020年是市场更为惨淡的一年,关于他们的较量也远没有结束,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更大的舞台上,二者还将上演更多的故事。
黄云杰/文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加码新能源营销,刘智丰兼任几何销售公司总经理
毫不夸张地说,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去年的井喷之后,现如今新能源汽车的热度,已经压倒式领先传统燃油汽车了。
前几天,吉利的发布,再度引爆新能源汽车的热潮和消费者的强烈关注。笔者有幸参加了这场发布会,现场想必大家都对发布会上吉利CEO淦家阅屡屡脱口而出的“最”字印象颇深,这既说明了吉利身上具备行业诸多可用“最”字形容的闪光点,也表明了吉利对倾其全力的赋能,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和竞争格局。
那么,吉利的发布到底透露出哪些新信息呢?吉利的问世,是否如淦家阅所说,将引领中国新能源进入发展“新阶段”?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如有不恰当之处,或者能引起您有所共鸣的地方,欢迎指正及讨论。
首先,先谈谈吉利的诞生背景。文章开头就提到,如今新能源是汽车行业的最大热点之一,谁都想分杯羹,而对于吉利这个中国品牌龙头车企之一,其目标更是要执其牛耳。但客观地说,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市场,吉利离“执牛耳”这一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吉利在传统燃油市场的表现不错,自然不愿意放弃这块此前投入极大、目前还占绝对优势的市场,这个无可厚非,到目前为止也只有比亚迪等零星车企愿意退出传统燃油市场。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有多种路径,吉利在选择路径中花了不少功夫,难以抉择,或者说都想试试,然后再决定。因此,吉利在混动、纯电、甲醇,换电以及新能源的高中低端乘用车、户外越野、商用车等领域均有落子。可以说,吉利是新能源布局最多的车企。虽然有部分品牌表现尚可,但极为突出的没有。吉利亟需一个能够快速成为这一市场头部的新能源产品,以符合其在汽车行业的地位——吉利,寄予了厚望。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极氪、几何,还是雷达、睿蓝、极星,都是吉利的独立子品牌,而作为吉利品牌,新能源系列却是个缺失,需要系列来扛起吉利品牌的新能源大旗。
其次,看得出来,吉利对的推出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无论是产品的准备、营销的创新、渠道的发展,包括全新标识的公布,甚至是发布场地的选择,都是做足了功夫。
关于营销,此次发布前的创新营销值得大说特说,可提前获得今年营销经典案例大奖了。第一,吉利的命名,就引爆了一波海报的大比拼,“仰望”,“群星闪耀”,“携手敢越星河”……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太空,展现了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的远大目标: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品牌的对手在星球之外?而吉利也对太空有所偏爱,仅“星”字命名的车型就有星越、星瑞、极星等,还有雷神、吉利卫星、“天地一体”造车理念等,如今来到了“”。第二,“今夜,之光为你闪烁”,吉利的发布,完美地与当前热播的《三体》相结合,蹭足了热点。以至于有媒体同行为另一款同日亮相的新车颇为可惜,“热度都被(吉利)所掩盖了”。
吉利发布会的场地选择在杭州亚运会主场馆举行,同样也是深谋远虑的。没记错的话,这是吉利在杭州亚运会主场馆举办的第二场重大活动,此前是星越L,都是重要新车的发布。杭州亚运会尚未举行,吉利已捷足先登举办了两场活动,倍有面子的同时,也显示了杭州对吉利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吉利对的厚望。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发布的吉利首款车型L7,也将服务于杭州亚运会。
重点说说产品。以往车企发布某个新品系列,大多就一款新车,顶多一两款,此次吉利发布,不仅亮相了其原型车之光,发布了首款新车L7,而且展示了其未来两年将推出的全部7款新车,并全部标出上市的大致时间。这足以说明吉利的推出,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7款新车,包括混动的4款和纯电的3款,其中SUV 4款,轿车3款,从中可以看出吉利的重心所在:混动优于纯电,SUV优于轿车,至少在未来两年内是这样。另外,首先推出的两款车——L7和L6均为混动,也说明吉利对其雷神混动技术更有信心,而对其纯电技术还需要更多时间的验证和测试。
下面说说吉利的技术加持,主要三项核心技术:神盾电池、雷神电混8848和N OS,均比吉利现有新能源技术有大幅升级。
关于神盾电池,笔者以为有两大亮点。一是防辐射安全,笔者上周出差打车时,的士司机称其群体(包括的士、网约车司机等)对纯电汽车的电池辐射仍然心存疑虑,认为单身还没小孩的年轻人及女士不宜开纯电车等的观点大有人在,而神盾电池行业首创深入到细胞层级的防辐射安全,避免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最大程度消除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辐射的痛点;另一亮点则是对拖底碰撞的防护,大家普遍有这样的认识,新能源汽车自燃,大多是车辆拖底碰撞引发的电池损伤造成的自燃,而吉利实现了30公里时速拖底冲击、20公里时速整车拖底都无损伤,解决了电动车因“托底碰撞”导致电池损伤和安全事故的致命问题。
关于雷神电混8848,该技术实现了热效、性能和智控的三重进化。热效方面,雷神电混8848搭载的新一代雷神电混引擎B-Plus,热效率高达44.26%,且下一代热效率将突破46%;性能方面,雷神电混8848“三挡变频电驱”再度进化,两驱综合功率达287kW,而后续超级性能版的综合功率将达到惊人的488kW;智控方面,雷神电混8848行业首发预测性能量管理系统,节能率最高可提升15%。
关于全新的N OS系统,可为用户带来识别更准、全场景可见即可说、毫秒级响应的交互体验。
另悉,基于吉利卫星的“天地一体”版智驾方案将很快推出,可达到L3级驾驶。据透露,预计2025年,吉利将完成72颗低轨道卫星组网,届时吉利智驾将实现全球无盲区的定位能力。未来,吉利智驾还将实现跨层记忆泊车、高速紧急羚羊避障、低速探索穿越等科技的落地。
关于吉利的原型车“之光”,因为涉及设计知识产权的争议,而且颜值如何仁智有别,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反正笔者对该车的外型设计及涟漪美学是印象深刻的,尤其是轿车,置于SUV身上则会减色一些。
至于吉利首款车型、将于今年二季度面市并交付的L7,其价格定位于20万级,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核心级别市场,也填补了极氪与几何之间,吉利在新能源市场的空白。从其车身尺寸(4700/1905/1685mm,轴距2785mm)来看,L7是一款紧凑级SUV。除三大核心技术外,该车的其他亮点包括可四屏交互的10.25英寸仪表+13.2英寸中控屏+16.2英寸副驾屏+25.6英寸AR HUD,有理疗、头枕音响、电动腿托的“女王级”副驾,百公里加速6.9秒,支持弹射起步,百公里亏电油耗仅5.23L,1370公里续航,等等。具体产品信息需要等该车正式上市后,再详细了解。
结语吉利的亮点很多,无论吉利的赋能及重视程度,还是黑科技的大幅进化,至少可以说是吉利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至于是否如淦家阅所说的“引领中国新能源进入价值向上的第二发展新阶段”,还是等终端市场来验证吧。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数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市场份额逆增销量带头反弹,吉利做对了什么?丨壹访谈
水滴汽车APP了解到,吉利汽车正式任命刘智丰接替郑状出任几何销售公司总经理;郑状仍担任吉利国内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协助分管副总裁开展专项工作。
相关报道显示,1993年刘智丰加入北京吉普,先后任销售科科长、销售服务部销售经理、销售市场部副总经理职位。2006年,刘智丰担任北京奔驰-戴·克汽车有限公司销售市场部(Chrysler /JEEP品牌)总经理。2008年,刘智丰转战北京现代,先后任职销售部部长、副总经理、销售本部副本部长。2013年7月,刘智丰任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2017年2月,刘智丰调回北汽集团任副总经理,出任北汽鹏龙服务贸易股份公司总经理。
在短暂担任长城汽车专项副总裁后,2019年4月,刘智丰加盟吉利,担任吉利汽车国内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彼时,吉利国内销售公司总经理为林杰,副总经理为宋军、刘智丰和郑状。此后,刘智丰牵头筹备领吉公司,负责吉利和领克的自有渠道建设,类似北汽鹏龙和东风南方,并分管吉利二手车业务。近日,消息人事透露,吉利正式任命刘智丰兼任几何销售公司总经理。
入行20余年,刘智丰有着丰富的汽车营销经验,凭借其敏锐的思维和精准的市场判断力,他所服务过的一些品牌在销量方面均得到了明显提升。据悉,吉利有意加强新能源汽车的营销工作,不甘于在日益壮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失去机会
水滴汽车APP注意到,不久前,吉利汽车以一场杭州、香港两地会场的线上发布会形式进行了2019年年报发布会,这场形式特殊的发布会上披露,2019年吉利对新能源的辛苦灌溉也迎来了收获: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升69%,达到11.3万台。特别是吉利全新品牌几何A在2019年正式投入市场,为吉利汽车在新能源领域补全了一块重要版图,也成为了销量增长的直接动力。
在吉利汽车2020年度新车规划。除现有燃油车型、新能源车型的年度改款外还将推出六款产品,包括吉利品牌三款新车,领克品牌将两款新车和几何品牌一款新车。其中,几何品牌官方演示文稿中提及其将在年内推出一款纯电动SUV车型,根据现有信息推断,该车型应为几何C,上市时间大概率为今年第二季度。
据悉,吉利汽车全年销量目标依旧锁定141万辆,并将大幅增加新能源及电气化车款。
文/祁佳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发布的背后:蓝牌车和绿牌车不能放在一家店里卖!
文|郭文静
图|来源网络
在疫情褪去的3月,头部企业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实力。
4月7日,吉利汽车发布了3月份销量数据,3月企业总销量为7.3万辆,环比暴涨245%,一季度累计销量为20.6万辆,虽然同比依然下滑,但回暖势头非常明显,仍位列中国品牌销量冠军,更是拿下3月车企销量排行榜亚军位置。
同时,企业1-2月市占率升至7.3%,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汽车旗下各车型均有不错表现,原本的销量支柱帝豪、博越等车型仍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而疫情期间上市的全新车型icon更是上市首月订单量即突破2.76万辆,意向客户累计也突破7万人,预订2020年SUV“黑马”称号。
2020年春天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节奏,尤其是对线下更为依赖的汽车行业,对于所有车企来说,这都是一场没有经验可鉴借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疫情、如何把握好疫情后的消费回暖、如何面对疫情对市场带来的深刻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企业和行业面前。
作为中国品牌的领军者,吉利的应对方案自然值得关注,而从3月销量数据来看,吉利的应对无疑是有效的,那么到底有没有应对市场各种变化的万全之策?如果有,这个万全之策又是什么?
对此,车壹条与吉利品牌销售公司总经理宋军聊了聊,他介绍了很多吉利在疫情期间的所思所做,而总结来看,他认为:“不管市场怎么变化,坚持用户思维都是有效的、不变的。”
应对疫情,用户思维重在落地
“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这句话,相信所有企业都不陌生,但在如何以客户为中心这道课题面前,每家企业给出的答案都不同,而从吉利在疫情期间的应对或许可以找到吉利的答案。
针对疫情对汽车市场的影响,行业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短期形势严峻,长期仍有机会。在这种判断的基础上,吉利还有更多思考,宋军表示,疫情加速了市场结构性的变化,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更明显;催生了用户消费心态的转变,消费者的需求更加明确;还将对新零售带来深远影响,“人、货、场”模式要重新思考。
而这些思考是疫情期间和疫情趋缓后,宋军始终在销售一线奔走调研得出的,在访中他讲述了很多经销商和车主的案例,结合这些案例去看吉利在疫情期间的具体行动不难发现,这家企业做到了真正的“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在产品层面,行业协会认为,此次疫情会催生刚需购车者的消费欲望,10万及以内的入门车型会迎来一波购车高潮,但实际上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而疫情也同样会使得消费者更关注健康、安全、更符合自己个性需求的精品车型。
吉利率先推出“健康汽车”概念和车规级CN95空调滤芯,就是看准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能先人一步的原因是,“健康汽车”其实一直是吉利大安全体系中的一部分;同时,icon的热销也能说明吉利对于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和前瞻掌握。
在新零售层面,疫情使得以线下为主的车企,开始转向线上,但如何做好线上营销大家都在摸索中。宋军表示:“大家都期待出现更多李佳琦,但这是不可能的,不过实践之后才知道为什么不可能。”据他透露,吉利在尝试多种线上营销模式,包括“多个号”和“一个大号很多粉丝”等模式。
“集中的线上营销让消费者心智更成熟、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对于商家来说,也可以更明确的把握用户需求,对于吉利来说,我们的产品还是能够比较清楚的把握住用户需求的,而如何在疫情期间和疫情后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宋军表示,他认为“服务”是所有中国品牌的机会。
基于此,吉利在疫情期间对渠道提供了更大力度的支持,包括松绑销售指标、贴息支持、取消相关考核等,而针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吉利区域营销公司还针对性的推出了区域性支持政策,确保渠道健康,进而确保用户在疫情期间的体验。
综上所述,吉利能够在疫情减缓后率先销量回暖的根本原因,是切实做到了“以用户为中心”,更值得思考的是,吉利不仅仅做到了顺应消费趋势,更凭借深耕市场多年的丰富经验和强大且灵敏的体系力做到了引领用户需求,健康汽车如是,icon亦如是。
领跑者要做不一样的尝试
对于强者来说,总是能在危机中更快地抓住机遇,这得益于强者的实力,也得益于其要做领跑者的魄力。
此次疫情期间,吉利率先推出健康汽车和车规级CN95空调滤芯的举动,已经能够感受到企业的领跑者精神,而其同时开展的为吉利所有新老车主免费更换空调滤芯的活动,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同行的“跟进”,但壹姐觉得,这才更能体现其领跑者的姿态。
据宋军介绍,这场活动涉及吉利所有车型,包括那些已停产的车型。
要知道,到目前为止,吉利已经有了累计超过900万的车主,其中停产的车型不在少数,要为这么多车主更换车规级CN95空调滤芯,就意味着吉利要把一些已经停产车型所需要的滤芯重新开发出来,再加上工时材料全免的政策,这背后的成本可想而知,宋军透露,估计要到6月份才能完成所有车主滤芯的更换工作。
这样的举动在车企中是绝无仅有,虽然不少车企都推出了车主免费更换空调滤芯的活动,但基本都针对在售车型,还有一些只针对部分特定车型,为已经停产车型重新开发相关零部件的操作,只有吉利“轻描淡写”地就做了。
访中,壹姐了解到这一信息后颇为惊诧,但宋军却很淡定,“要做领跑者就要有一些不一样的尝试,吉利想做领跑者,所以包括健康汽车的概念、车规级CN95滤芯,以及免费更换滤芯等工作,吉利都将持之以恒的做下去”。
虽然没有在媒体层面大力宣传,但吉利这一做法在用户里刷了一把好感,宋军表示,随着这一活动的陆续开展,吉利新老用户的活跃度明显提高,跟企业、经销商的互动也大幅增加,“这样一来用户满意度提高,更多用户的到店更换也让服务站更有信心,所以吉利经销商信心恢复的速度超过了其他品牌”。
不得不说,吉利此举是一举多得的高招,既提高了用户满意度、经销商信心,也变相对其900万用户做了一次重新梳理和挖掘,如果能把握好这些用户的换购,那么吉利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高潮。
果然,机会总是青睐更敢于突破的人。
写在最后
据宋军透露,吉利目前终端销售已经全面回暖,而且势头超出预期,4月企业销量很有可能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而瞄准年轻用户打造的全新产品icon的热销也让吉利看到了成为中国市场SUV第一的可能。
从2018年开始,仍在上升的吉利就开始聊如何“活下去”,带着这样的谨慎和冷静,吉利经受住了2018年下半年开始的车市寒冬,并在这已经持续了近两年的寒冬中,开启了新一轮战略转型,完成了一系列体系力的深化改革。
疫情再次成为一面镜子,照出来的是吉利愈发深厚的内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会成为“中国的大众”吗?不!这只是第一步
吉利并不是吉利汽车的一个新品牌,而是吉利品牌下专注中高端新能源的全新产品系列。但吉利汽车对待这个全新产品系列的态度,却不亚于打造一个全新品牌。
原因在于,新能源和传统燃油车,或者再直白一点,绿牌车和蓝牌车,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划清了界限。在卖燃油车的店里,贵出好几万元的同级别新能源车大概率就是陪衬;在卖新能源车的店里,燃油车更加不可能卖出去。所以,将新能源车单独拿出来,投放新的产品、铺设新的渠道、塑造新的品牌形象与认知,是摆在每一个主流品牌面前的必答题。
所以,我才会对吉利怎么卖车最感兴趣。
吉利的产品本身,事实上并不需要太过担心。从进入4.0架构造车时代后,吉利的新车不管是平台架构、动力系统核心技术、产品设计与工程能力都很能打,其中不乏上市即热销的爆款车型。如今的吉利,在吉利汽车既有的战略部署下,相信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产品谱系与产品定义的规划。
但当2023年品牌之间已经打响你死我活的决战时,相比不同品牌在产品力本身上逐渐拉近的距离,销售模式、服务品质、全程体验、品牌认知,这些对于一个新品牌,或者是一个将要被品牌主推的全新系列,显得更加重要。
于是,今天我们想讨论两个问题:吉利为什么一定要大投入去做这个全新的中高端新能源系列?这个全新系列会如何重新思考触达用户的方式?
吉利汽车为什么要做系列?
在2022年之前,中国的主流车企对于动力系统电气化的思考,大多是遵循传统燃油车-混合动力-插电混合动力-纯电动的渐进式路径,也认为混合动力将是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传统燃油车的主要替代品。
但在2022年,比亚迪用油电同价插电混动车的热销,打断了这一进程。从此,消费者对于插电混动的价格预期,不再是比同级别燃油车贵了好几万,而是一台和燃油车同价,可以直接替代燃油车的产品。此时,渐进式的动力系统电气化技术路线,在终端消费者那里已经很难再行得通了。
因为消费者需要的不只是节油,更是体验完就回不去的“电感”驾驶。当一台车型日常80%以上的工况都可以用电,长途出行又没有里程焦虑,价格还和同级别燃油车保持一致,这样的车没有理由不受到消费者欢迎。
不夸张地讲,插电混动车就是电动化时代的“燃油车”。而这一块恰恰是吉利汽车目前相对薄弱的环节。
从新能源渗透率来看,2022年吉利汽车已经达到了21.9%,单月最高接近30%,在以燃油车为主体的主流超大车企中,已经算是很高的数字。但这个高数字背后有两个潜在的问题:
第一,纯电动与插电混动的渗透率分别为18.5%与3.4%,相比国内整体纯电动与插电混动3:1的新车销售比例,吉利汽车的插电混动销量偏低。
第二,纯电动销量前三名的品牌是几何、极氪与睿蓝。几何与睿蓝都有大量的B端渠道,不完全针对私人市场,而极氪主攻30万元以上高端纯电市场。吉利在体量最大的15-30万元市场中,新能源话语权并不强。
所以,这就是系列必须要在此时推出的原因。
中国新能源市场仍然是一个朝阳市场,尤其是在主流市场,新能源对燃油车的替代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但与此同时,消费者又已经把包含混动在内的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彻底认知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品类。所以结论就是,新能源车需要有独立的序列、独立的品牌认知、独立的渠道、独立的营销传播。而系列,就是吉利汽车从产品到品牌到渠道全面加速向新能源转型的产物。
系列,将会重点布局15-30万元区间,衔接几何与极氪之间的新能源空白地带,将吉利汽车目前“哑铃形”的新能源销量格局转变为更加健康的“橄榄形”,更要将吉利汽车过去多年来在新能源基础技术上的积累,赋予更强的终端用户认知。
从吉利汽车的官方信息来看,系列未来会有“智能电混”和“智能纯电”两个序列,在设计语言、品牌形象、渠道生态层面全部重新建立。首款车型,将是今年第二季度上市的电混SUVL7,到2025年前已经规划了7款车型。
同时,吉利汽车的内部组织也进行了重新调整。在系列发布之后,吉利对于传统的“蓝牌车”成立了吉星事业部,将中国星、博系、缤系、帝豪系等销量基盘统归为吉星系列。同时,将几何品牌回归吉利品牌,形成吉利瞄准大众化、满足B端和部分出口需求的纯电产品系列。
这也是经历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供需两端剧变后,一家销量领先的主流大厂最快速、最坚决的变革。
吉利系列会如何与用户沟通?
举一个并不一定恰当但却非常有助于理解系列定位的类比例子,系列在吉利汽车中的定位,和海洋网在比亚迪中的定位非常相似。
海洋网是比亚迪带有鲜明新能源属性和年轻定位的营销网络,也是比亚迪在去年侵吞主流合资燃油车份额的重要新生力量。无论是线上下单、商超店、城市展厅,比亚迪都是首先在海洋网上先行尝试。同时,海洋网的产品,也都是原生或是只有新能源版本的车型,
但是,在海洋网两大系列纯电海洋生物系列和混动军舰系列的产品布局完善、规模上量之前,支撑海洋网发展的“基石”,其实是一款王朝网的“亲儿子”宋PLUS DM-i。
如今,吉利系列同样需要一款价格、定位均面向主流人群,能快速进入市场走量的基石车型,这款车型就是系列首发的L7。无论是从尺寸和潜在的价格口径来看,L7的直接竞品,正是宋PLUS DM-i,事实上L7所承担的任务,也和当年宋PLUS DM-i之于海洋网有很强的可比性。
L7的身上,能看得出不少与吉利在售车型相近的特征,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事情。因为如果系列能够在渠道层面有新的创新,比如在重点城市建立品牌中心与线下用户沟通渠道,把经销商功能解耦实现订交维分离,销售模式线上化、用户体验标准化、价格一致化,那么L7的产品优势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吉利的雷神电混8848、神盾电池安全系统、N OS等领先的核心技术,也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充分的认知。
用一款相对成熟的产品,加上全新的渠道模式,再加上核心技术的优势,让系列的第一炮打得响、打得稳,这就是L7承担的重任。
只有L7有了好的市场表现,系列也才能真正进入以电动原型车“之光”引领的新时代。这款电动原型车上所展示的设计语言、科技趋势,将会在系列后续的产品中逐步体现。
但还是那句话,L7作为首款车型,必须要有冲开系列的第一波口碑,要能将产品之外的全新销售服务体系跑通,要让消费者看到吉利汽车新能源转型的决心与实力。
没有宋PLUS DM-i的引流,比亚迪海洋网的后续动作不会那么从容;同理,没有L7的一炮打响,吉利系列的产品部署压力也会很大。尽管L7的首次亮相并没有关于价格方面的透露,但在残酷的市场现实下,相信吉利汽车应当会给出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
写在最后
经历了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的变迁后,每一家主流车企都不会无动于衷。靠着纯电动与插电混动产品的合理分布,比亚迪拿下了2022年中国本土车企的销量冠军,而此前连续五年蝉联这一位置的吉利汽车对此一定有最深的思考。结论就是,吉利汽车必须要以专注专业专心的态度,将新能源系列拉出来单干,让吉利新能源的品牌认知最大化。
当中国车企新的老大已经完成了新能源的蜕变,当中国车企多年的老大也已经下定决心转型新能源,那么老三老四的变革动作还会远吗?众多还沉浸在燃油车市场,对新能源默不作声或是有心无力的合资车企们还不有所动容吗?
2023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没有你好我好大家好,有的只是一场掀桌子、撕破脸的决战。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童济仁汽车评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日产-雷诺-三菱联手、PSA与菲克联手针对的想敌,大众集团,亦是国内自主品牌奋起直追的目标之一。
而在国内销量稳居第一的自主品牌吉利,自然也不会例外,虽说现在与大众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体量差距,但李书福一手打造、通过合资并购初现雏形的“吉利帝国”,已呈现出成为“中国版大众”的趋势。
不过,事实上成为“中国版大众”绝非易事,吉利的路也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虽说依然频频出手、放出大手笔收购传闻,但必须指出的是,2019年吉利遭遇了销量的明显下滑,也由此让今年年初吉利的这一套组合拳显得有些扑朔迷离。
销量下滑的吉利,依然出手的底气在哪?
数据显示,吉利控股(HK.0175)旗下吉利汽车自主品牌(即吉利与领克品牌)2019年累计销量为136.16?万辆,同比下滑?9.3%,?相比中汽协给出的2019?年中国车市销量?8.2%?的同比降幅,吉利的跌速明显更快一步。
要知道,这还是出自领克品牌2019年累计销量?12.81?万辆、同比增长?6.4%,拉回了些许百分比(吉利单品牌销量降幅10.6%)!
当然,我们也无需焦虑吉利的“颓势”,更无需担忧“吉利怎么了”,因为136.16万辆的成绩已足以完成吉利去年136万辆的销量目标——虽说这个销量目标是吉利在去年年中“及时调整”而来,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年初的时候,吉利可是喊出了152万的销量目标!
但事实上,对于整个吉利集团来说,吉利单品牌的销量下滑似乎已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重要。纵观整个吉利集团的2019年,其完成了总计?217.8?万辆的全球销量,同比增长1.23%?。
这其中包括了沃尔沃全球的?70.55?万辆与马来西亚宝腾汽车的?10.08?万辆,分别大涨了?9.8%?与?55.7%,“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是去年吉利汽车销量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对于同一架构体系内的汽车产品而言,单价越高的车型利润率越为可观。吉利集团内部亦是如此,吉利、领克、沃尔沃三大品牌经过多年磨合,在许多层面完成了初步共通,尤其是CMA、BMA两大架构,形成了非常紧密的联动趋势。
而在国内车市低迷的大环境中,吉利当下执行的策略便是优先发展领克、沃尔沃等中高端品牌,并尽可能的帮助吉利品牌向上延展,完成“薄利多销”到“厚利多销”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点从目前公布的2020年吉利三款新车可以看出些许端倪,紧凑型SUV?icon、中型?SUV?VX11豪越、中型轿车?Preface?等,定价纷纷指向了传统合资品牌领域,不再与哈弗、长安等主打“性价比”的自主品牌争抢如今已越发稀少的10万元以内市场份额。
再回过头看吉利品牌2019年推出的两款重量级新车,“高性能运动SUV”星越上市7个月累计销量27,707辆,“吉利首款中高端MPV”嘉际上市10个月累计销量32,961辆,虽说还无法与帝豪、博越等销量主力相提并论,但吉利向上的大目标已经初见成效。
因此,在这样“自主向上”的大前提下,吉利品牌销量有所下滑,自然是改革过程中的“阵痛”,或许亦在吉利的预料之中,但其本就庞大的销量基础摆在那里,依然是稳定而实实在在的“现金牛”,再加上领克品牌与沃尔沃等中高端品牌的增长,吉利依然有着充足的底气出手,依然能够帮助李书福打造脑海中早早规划好的“帝国”。
“吉利帝国”,从何而来?
相比提出造车十五字箴言“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许家印许老板,造冰箱配件起家的李书福由于时代背景环境的影响,最初的造车理念并没有许老板那般大气,以“两张沙发四个轮子”为基准,通过“逆向研发”的廉价轿车撬开了国内汽车市场的新领域。
不过,当时的李书福也清楚的知道,“模仿”只能作为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的手段,并非是车企赖以生存的长久之道(如今的众泰就是个不错的例子),因此在2001年正式获得国家汽车公告、拿到生产资质后不久,吉利就开始了漫长的“换道超车”之旅。
“换道超车”的前提,是买下一整条来自国外的成熟“车道”。早在2002年,李书福便在吉利某次内部会议中“口出狂言”:“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坚定了内部“买买买”的决心。
同一年,吉利便参与了收购英国罗孚汽车的竞标,不过最终还是输给了南汽,后来南汽并入上汽,这一块也顺势成为了“英伦品牌名爵”。
在那个时间段,吉利也一度觊觎过奔驰旗下的Smart,然而当时的奔驰还没合资(北京奔驰2005年成立),对吉利的橄榄枝自然视若无睹。不过,这也为当时的李书福留下了一份“奔驰情结”。
这段时间里成功的案例也有,那就是2008年吉利拿下了当时全球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这为日后的自主三大件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直到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拿下沃尔沃汽车品牌,我们才真正正视起吉利集团对于布局全球、换道超车的决心。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2017年收购马来西亚DRB旗下的宝腾汽车与路特斯,同年收购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逐步完善了吉利的多元化布局。
更为关键的是,2018年,李书福通过各种渠道,以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戴姆勒(也就是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9.69%的股份,该股份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这亦为如今的吉利smart埋下了一个引子。
发展到今天,吉利已成长为坐拥十大品牌(吉利、沃尔沃、领克、宝腾、路特斯等)、年销破200万辆的汽车寡头。此时的吉利,已具备一定的资格被称作“吉利帝国”。
但对于李书福这位吉利领头羊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吉利帝国”,将往何去?
今年刚一开年,吉利便“大手笔”频出,一点点扩大着自身在汽车各个领域的版图。第一步,是新能源。
1月8日,吉利与奔驰以各出资一半的形式正式成立了smart合资公司,即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在中国生产smart纯电动车型,并从2022年起投放首批国产纯电动smart车型。
smart大家并不陌生,奔驰旗下的微型车品牌,以1998年成立至今从未盈利闻名于车圈,虽说smart这么多年下来以积攒了超过220万位车主,但随之而来的则是smart品牌累计已亏损超40亿欧元(大概303亿人民币)。
而与之相对的,是国内微型纯电动车的“日薄西山”,2017年还能占据纯电动车市场的69%,2018年就下滑到了49%,2019年上半年更是仅有26%。
当然,对于“财大气粗”的吉利来说,这些都谈不上困难,能够完成早在2002年的心愿才更为关键(颇有种“当年你对我爱答不理,如今我让你高攀不起”的既视感)。
不过智马达也并非一头扎入微型电动车这一“无补贴不成活”的深坑,而是打算帮助smart将产品阵容扩展到快速增长的紧凑级细分市场,想想以后大街上跑的是纯电smart紧凑型SUV,是不是有点颠覆?
而吉利今年开年以来新能源布局的另一面,则是“更高端”的蔚来。据部分媒体透露,目前蔚来正与多方谈判入股,规模涉及10亿美元(根据广汽最新消息,即使项目落地,投资总额也不会超过1.5亿美元),以解决2020年蔚来的运作资金。这个“多方”,包含广汽、上汽与吉利。
这其中,上汽与蔚来之间算是“老冤家”,如果真的得手,恐怕李斌都未必能在蔚来继续呆下去——这显然不是李斌这位蔚来最大股东愿意见到的。
而广汽看起来最有诚意,发布公告也算是积极响应,但是正如公告所表达的那样,广汽作为一家非“国字头”的A股上市国企,出手速度与力度难免不如吉利自由。
不过吉利也有自己的坚持,以“李斌缺乏车企做产品营销的经验跟意识”为由,要求入股后撤掉李斌,这就让三家“竞标”蔚来变得更为扑朔迷离起来,只能说尘埃落地前,一切皆有可能。
而在燃油车领域,吉利的“大手笔”更为惊人。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吉利正在洽谈投资阿斯顿·马丁。
阿斯顿·马丁的困局貌似由来已久,业绩下滑、财务困境、股价萎靡,早已被曝出要引入外援,虽说官方说法有些隐晦:“仍在与潜在的战略投资者进行讨论,可能涉及也可能不涉及对公司的股权投资”,但大家都明白,这个潜台词正是引资入股的意思。
而在去年12月就有外媒报道称,来自加拿大的神壕劳伦斯·斯特罗尔准备从正准备从阿斯顿·马丁现有大股东或公开市场等渠道入手大量股份,直到控股19.9%。
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劳伦斯·斯特罗尔先进行投资,吉利汽车或将跟进,寻求参股阿斯顿·马丁的可能。截止目前,吉利与阿斯顿·马丁官方尚未对此事正面回应,不过吉利副总杨学良转完秒删的这条微博倒是让人无限遐想,收购阿斯顿·马丁,并非不可能!
如果针对蔚来与阿斯顿·马丁的并购全部成功,那么无论是燃油车领域还是新能源领域,“吉利帝国”都已初步完善,各个领域的落子业已初步完成,如果将吉利比作“中国版大众”,你会发现燃油车领域将呈现出奇妙的一一对应关系,吉利-斯柯达、领克-大众、沃尔沃-奥迪、路特斯-保时捷、阿斯顿·马丁-兰博基尼(或者宾利?!)。
而在新能源领域,吉利则同样有着一套“组合拳”:吉利自身-油改电、几何品牌-中端纯电、smart-中高端纯电、蔚来-高端纯电,下至十万左右,上至三四十万,你都能看到吉利的纯电车型——这亦是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的纯电车型全部价位。
如此布局能力,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吉利帝国”的建成非一日之功,但建成后的好处已初现端倪:更丰富的品牌与产品线、更统一的架构与研发,以及多点开花、“东边不亮西边亮”的车海战术等等,这样的“吉利帝国”在“车市寒冬”大背景下,也真的有资格让吉利品牌大幅度转型、承担发展“阵痛”,因为哪怕销量由此受挫,也只是一时得失,并不会影响全阵营、全领域的真正大局。
那么,未来的“吉利帝国”我们不妨预估一波:“中国的大众”或许会是“吉利帝国”的第一步,通过飞行汽车、自动驾驶等未来领域的布局,主导未来出行方向,或许也并非只是空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