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市场份额_最新奇瑞汽车产能利用率
1.除了捐款捐物,车企做的这两件事更令人暖心!
2.谁能告诉我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
3.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怎么样?
4.请给我介绍一下中国现在的汽车产业(稍后加到200分)
5.汽车人2023年新能源车市场:新变化与老套路
5月1日,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发文《汽车行业整合重组势在必行》表示,中国汽车行业整合重组势在必行,这是去除中国车市顽疾,推动产业向上的最佳方式。一石激起千层浪,安庆衡一文又将车市重组的话题拉回到舆论中心。
2016年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元年。电力、石油石化、电信、航空、军工、汽车都是这轮国企混改的重点。截至目前、钢铁、医药等多个领域已经完成了混改。而中国汽车行业由于起步较晚,产业链复杂等原因,混改的进程也相对比较缓慢。
直到2017年,有关一汽、东风、长安重组的消息放出时,外界才开始大规模讨论车企重组。彼时,正反双方各执一词。如今再看,车企重组已是大势所趋,没有任何回旋的原地。
供过于求、浪费、产业变革……车市重组大势难挡
无论一个国家、产业、公司,都遵循“发展、扩张、整合、稳定”的逻辑。从产能浪费和产业变革的角度看,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就处在第三个整合阶段。
工信部汽车生产企业目录公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国内拥有乘用车生产资质的汽车企业共计128家,然而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的企业只有15家,且有36家企业在2019年没有销量。这128家企业合计产能为3990.5万辆,加上未来1~2年内还会有906万辆在建产能投产和尚未获得生产资质的造车新势力的384万辆规划产能。
有专家估计,目前全国汽车已建和在建年产能总和达到6358万辆。与庞大的产能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不对称的销量数据。2019年,国内乘用车销量2100万,峰值时期的2017年最高销量也才2800万。即便业内人士一直提倡按千人保有量计算,国内汽车的年吸纳量也只有4000万辆,与6300万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市场端呈现的情况更加明显。有产无市的车企只能被迫卖身。比如靠SUV起家的猎豹汽车,目前拥有永州公司、滁州公司、长沙公司、荆门公司四个整车制造基地,皮卡和SUV的年产能可达50万辆。而其2019年销量仅3万左右。大部分产能基本处于空置。即便裁员、降薪、减产的多重措施下,依然难以为继。在当地牵头下,其工厂被迫由吉利汽车接管。
此外,自主品牌中,众泰汽车、海马汽车、力帆汽车、北汽银翔、比速汽车、华泰汽车等均出现产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导致浪费。
除了产能利用率不足,新旧产业更替,技术发展也是倒逼车企改革重组的一个关键因素。
产业层面,由于消费升级和制造升级,车企们都在向智能工厂转型,但国内企业中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屈指可数。即便是自主品牌的长城、吉利等头部企业,也仅有保定、张家口等个别工厂能够达到国际标准。大多自主品牌仍处在设备老化、管理松散等状态。无法满足高速膨胀的消费需求。
2015年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呈现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自动化的大趋势。各个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看似与汽车毫不相干的智能科技公司开始逐渐向汽车产业渗透。而众泰、力帆、猎豹等资金匮乏、实力一般的企业无法吸纳各方,只能被市场逐渐淘汰。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极度两极分化的阶段。一边是长城们正在极力向全球汽车工业最发达的欧洲腹地进发,一边是众泰们还没有摆脱最基本的山寨生存问题。
最明显的就会特斯拉入华的例子,一款model 3 就把国内新能源市场多年吹起的泡沫打回原形。尽管特斯拉各种“店大欺客”,但依然难挡消费者趋之若鹜。归根大地还是国内新能源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诉求。
以上种种都在暗示我们,中国汽车产业整合势在必行。
末位淘汰、抱团取暖、马太效应……车市整合趋势渐显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产业融合的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市场最明显的就是末位淘汰。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2018年,日本铃木汽车退出中国市场;2019年,长安汽车转让长安标致雪铁龙股权,长安标致雪铁龙名存实亡;2020年4月14日,雷诺将东风雷诺50%的股权转让给东风集团,东风雷诺从此成为历史。现阶段,法系、韩系部分车企依然处境困难,重组迫在眉睫,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车市又增添了一抹寒霜。
抱团取暖也是可说是资产重组的另一种表现。2018年以来,长安新能源、北汽新能源、一汽轿车等车企通过引入新资本完成重组;爱驰汽车、江铃集团、长安汽车三方对江铃控股完成混改;雷丁汽车入主野马汽车,车企战略架构调整不断提速。长安汽车与桑德新能源进行战略签约,打造新能源汽车销售新模式;小鹏汽车联合拜腾汽车等成立清研华科新能源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协同探索新能源关键技术,行业协同优化模式不断涌现。未来的不确定性让车企抱团取暖来均摊风险。
当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车市整合也引发了更强的马太效应。
如吉利接管猎豹工厂,会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优势。日系企业的逆势增长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即使在疫情期间,日系企业也展现出了超强抗性。以乘联会统计的2019年的数据来看,在SUV和轿车双双下滑的趋势下,日系企业分别实现了4.5%和3.5%的增长,市占比也进一步提升。
种种迹象表明,产业整合在加速。
整合路千条:小企业市场自淘汰,大企业仍需平衡各方利益
尽管产业整合大势所趋,但不同企业的整合方式却不尽相同。小企业更遵循市场自优化过程。类似吉利汽车接管猎豹工厂是市场自筛选的结果,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多。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造车新势力通过收购不具销售能力的车企来获得生产资质的行为本质上也是整合。如威马收购黄海汽车、理想和力帆、蔚来和江淮的结合都是的重新分配。
然而对于牵连庞大,利益复杂的国有企业,如东风、一汽、长安等企业的融合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
首先在企业自身层面,整合需要权衡车企各方势力。一汽的总部在长春、东风的总部在武汉、长安的总部在重庆,三者又有各自的合资公司与自有品牌。一旦合并,牵连甚广,其难度之大,无异于心脏搭桥手术。此前三者在前瞻性技术上合作,并且成立T3物流公司,每一步都在摸索中试探前行,摸索出一条最佳方案。
而企业所在地方层面,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重点。
这里以奇瑞控股的案例来参考。2019年,奇瑞混改尘埃落地,青岛五道口成为奇瑞控股和奇瑞股份第一大股东。表面来看,这是奇瑞引入社会资本,盘活企业的正常戏码。
背后却少不了各方的博弈。奇瑞是芜湖汽车产业链的轴心,也是当地企业的纳税大户,芜湖一直不愿放手奇瑞大股东的身份,然而奇瑞巨额债务和市场形势压力下,芜湖也不得不顺应时势,让青岛五道口“趁虚而入”。即便如此,芜湖尽管股份被稀释,依然有一票否决权。奇瑞核心产业链依然留在芜湖,只不过需要在青岛开辟第二战场。
青岛极力促成此事自然也心有所念。根据协议,未来,奇瑞将在青岛即墨区落户一家整车厂,重点发展新能源,以带动青岛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发展。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青岛正在重点发展的产业。
如今产业机构更庞大且复杂的一汽、东风、长安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都是各个地区的支柱企业,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是一个需要不断磨合的过程,否则国企混改整合难落地。
无论如何,产业整合已经不可逆转。它也将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由强变强。但变革就一定要有牺牲,那些一直处于安乐窝的汽车品牌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了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除了捐款捐物,车企做的这两件事更令人暖心!
深读企业盈利难售后跟不上新能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仍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一大制约瓶颈,在农村地区更为突出,已成为制约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堵点”“痛点”。
要想解决这一“痛点”,加速建桩无疑是首选方案。然而,在充电桩下乡的途中,我们又将面临哪些难点?
瓶颈
桩少车多,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
有分析师预测,未来一至两年内新能源车充电问题将愈发突出。根据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500万台,新能源车与公共充电桩比是9∶1,即9辆新能源车共享1个充电桩。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发言人孟玮介绍,当前我国已建成521万台充电桩,并形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但是,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仍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一大制约瓶颈,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已成为制约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堵点”“痛点”。
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梁昌新也指出,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310万辆,充电基建不完善的问题正在引发新的“续航焦虑”。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指出,在充电桩设施建设初期,就出现过过于超前投建或跑马圈地的现象,“先把充电桩建起来,却不考虑布局的合理性。”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保有率相对较低的二三线城市,只需建几十个充电站就能满足充电需求,但有些运营商取先将土地占用的原则,超前布局充电站。这会导致极端现象的出现,即有些区域充电要排长队,有些区域的充电桩却无人问津。
业界人士还提到,充电桩也要进行技术、产品迭代而有些充电桩技术仍停留在数年前,这导致客户体验不佳,从而降低了利用率。
事例
城区安装充电桩,问题也不少
数量占比更大的私人充电桩也面临重重问题,如老小区无法匹配车位,私人车位装充电桩遇难。
家住长沙湘江壹号小区的王先生就碰上了这样的事。自2020年入住后,他就想在小区自己的车位上安装个充电桩,但当他去找物业公司办理物业证明材料时,被以种种理由拒绝签字、盖章。更让王先生和业主们更加气愤的是,物业不同意业主在自家车位上安装充电桩,他们却在小区地下车位上安装,做起了充电收费的生意。
对此,物业给出回复是,业主分散建桩不便管理,如果开放所有业主自行建桩,小区电力容量会不够。无奈之下,王先生只能与其他业主一起就安装充电桩诉求向法院提起诉讼。
“近期我们就会开庭。”5月26日,王先生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走诉讼程序维权耗时费力,但在寻求其他途径无果后,也只能打官司了,“希望这次能彻底解决问题。”
“我们碰到不少人像王先生一样无法在自己的小区车位上顺利安装充电桩。”湖南安桩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勇说,“其他流程都很顺利,只要物业同意,就可以很快装好。但就是因为物业的原因,无法实现充电桩自由。”
湖南华自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海军受访时介绍,他们于2016年开始涉及充电桩业务,目前已建设运营了70多个充电场站。在建设、运营充电桩的过程中,他们也经常遇到诸如箱变、充电桩占绿协调,施工建设中园林、城管阻工,小区投建因安全、噪音情况遭业主投诉等问题。
分析
充电桩下乡潜力大
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曾预计,我国汽车增长区域正在发生转移,预计到2030年农村汽车千人保有量有望达到160辆,总保有量将超过7000万辆,市场规模或达5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推广更有优势。”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由于农村地区电价便宜,且随着新能源汽车种类增多,供农村地区消费者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因此农村消费者购车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业界人士表示,虽然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仍有不少痛点需要解决,如整体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欠缺。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目前桩车增量比为1∶2.5,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但充电基础设施更多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省市,县城及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很少运营商愿意往乡村去,主要是无法盈利。”湖南充电基础设施行业资深人士李云芳向记者介绍,相比城区,农村的充电桩使用率很低,企业投资回收周期长,“湖南大部分的充电桩都集中在长沙。”
此外,业界人士还指出,牌照、驾照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售后维修等也是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农村普及的因素。
企业观点
充电量少,投入高,回本周期太长
在长沙从事社区改造工程的肖思思,在朋友的介绍下接触到充电桩行业,并先后在长沙县和岳麓区投资建设了两个充电站,并将之挂靠在第三方充电平台上。“长沙县的站有三个快充桩,投了30多万元。”肖思思告诉记者,因为位置选得好,有不少出租车等运营车辆来充电,她在长沙县的站只用了一年多就回收了成本。而她在岳麓区投建的充电桩属于慢充桩,预计3年左右能回收成本。
当问及是否愿意到农村投建充电桩时,她给出了否定答案。“如果没有额外补贴,不考虑往村里跑。”在肖思思看来,村庄太偏僻不便于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而且村庄新能源汽车少,充电桩使用率不高,回本周期长,而充电桩的使用寿命也只有五六年,“可能报废了还收不回成本。”
记者访了多名充电桩投资人和运营商。他们均表示,暂无在乡村投建充电桩的。“县、乡、村充电桩市场潜力可期,但目前我们主要在城区运营。”邓海军也表示,由于充电量少,电力成本投入高、容易停电、低电压、投资回报周期长、用地等问题,“暂时不会深入农村地区。”
“乡镇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充电设施建设难度大。”针对乡镇建设充电设施的不利因素,湖南安桩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勇表示,比如有一个村集中居住的,也有受地形限制,十几户、几十户集中在一起形成多个自然村,这就造成分散式建设施工工程量大,电缆敷设增加,投资、管理、运营成本将增加。
前景
未来新能源汽车呈高速增长态势
过去八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年复合增速约4.4%。而在同样的这八年里,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翻了17倍。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而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专家媒体交流会上,专家一致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需求依然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仍然呈现高速增长状态,领跑全球。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也表示,目前整体上新能源汽车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而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联盟理事长董扬更是认为,电动汽车无论是2023年还是2024年、2025年都会保持高速增长状态。
“有新能源汽车源源不断地增长,大家对充电桩的需求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业界人士表示,从全球大环境上说,环保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世界课题。因此,全球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将与日俱增。
我国于2020年9月提出双碳目标,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要实现碳中和,能源结构转型势在必行,而新能源汽车革命正是大势所趋。
趋势
新能源车下乡或是下一潜力点
车企开始布局
中汽协数据显示,从2020年7月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至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共分别完成销售39.7万辆、106.8万辆和265.98万辆,三年带动新能源下乡车型累计销售超410万辆,且销量是逐年递增。而这400多万辆的新能源汽车无疑都有充电需求,因此企业在乡村布局充电桩将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下乡,充电桩企业的布局积极性或将逐步提升。西部证券预计,2025年国内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超过700亿元。
院常务会议指出,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广阔,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而且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在市场驱动与政策加持下,车企也在积极谋求在乡村市场发展。奇瑞近期公布下乡优惠举措,旗下QQ冰淇淋下乡推出1000元/台购车补贴优惠,并对快充设备提供优惠。比亚迪、长安、零跑等国内汽车企业也开始积极部署相关工作。
“新能源汽车在乡村市场具有比城市更大的普及潜力。”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虽然大城市仍是重要的消费增长点,但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中小城市乡村市场发展是必然趋势,中老年化电动车发展有着巨大的机会。
观察
新能源汽车“充能”将多元化
白天吸收光能,晚上储存“谷电”,再为170台公交车充电。5月26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在长沙格林香山公交车站目睹了这一“光储充充电一体化”项目。“这是湖南首个梯次光储充一体化商业项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项目的月均收益20310元,共节约标准煤549吨,减排二氧化碳1669吨。
据悉,这样的“光储充”项目在湖南逐渐多了起来。早在2021年9月28日,全省首座“的士之家”充电站在娄底竣工投运,标志着全省首家“光储充”一体集中式电动汽车充电站正式上线。日前,湖南首座集“光伏发电、电池储能、液冷超充”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光储充”项目在浏阳开建,该充电站单枪最高输出功率可达600千瓦,小汽车充电5分钟可达30度电,续航200公里。
“我们在宁乡、尖山湖两地,也有投建光储充项目。”湖南华自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海军介绍,“光储充”模式可以视情况推广,前期推广需结合具体场地、电力供应等情况。邓海军还表示,充电桩还有V2G、有序充电等模式。
崔东树也提出应该鼓励农村家庭光储充一体化发展,原因是农民宅院和屋顶的面积较大,适合用来进行光伏发电,继而给电动车充电,“让农村居民获得利益,应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不可否认,乡村的充电桩渗透率提升迫在眉睫。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认为,充电桩的建设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和使用体验的关键要素,“补齐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短板将有利于拓宽使用场景,也或将成为下沉市场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的关键。”
湖南政策
充电设施覆盖1530个乡镇
规划充电车位13852个
2022年12月26日印发的《湖南省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内,湖南省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充电基础设施实现全面覆盖,解决电动汽车中长距离出行的里程焦虑问题。
根据规划,到2025年底,湖南充电基础设施将覆盖全省通车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绝大部分的农村公路。其中,基于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停车区建设的充电站点218个,充电车位3504个;布局于国道、省道和农村公路站点1762个,充电车位10348个。充电设施覆盖了湖南14市州、123个市区县和1530个乡镇,及众多居民聚居区。
到2023年,湖南省20条国道和188条省道将实现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湖南108个省级及以上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以及154个4A级及以上景区,143个省级及以上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等所在乡镇也实现全面覆盖。到2025年,农村公路线路覆盖率超过95%,站点之间沿路线平均间距小于50公里的路段占99.5%。
谁能告诉我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
疫情仍在继续,各大车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有些车企紧急生产医院急需的负压救护车,有些车企则捐赠口罩、防护服等各种医疗物资。而有一些车企选择了捐款:
车企所捐赠的物资都是前线所需要的,缸哥也愿意相信,这一批批物资最终会到达最需要它们的地方。
而对于车企的员工来说,他们同样需要保护。一家车企的员工动辄数万人,来自全球各地,即便家乡没有疫情,那奔波的路上呢?所以车企们取了相关措施。
目前,已经有多家车企延迟开工。位于沈阳的华晨宝马工厂延迟至2月10日开工、大本营就在武汉的神龙汽车(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的复工时间不早于2月13日24时、丰田汽车所有在华工厂复工时间延迟至2月10日以后、本田的中国工厂停产至2月9日、长城汽车期延长至2月9日……上汽大通、北京现代、沃尔沃、奇瑞、吉利等车企也均延迟了复工时间。
对于车企来说,停产就意味损失。众所周知,一台新车下线的时间是按照分秒来计算的,以华晨宝马沈阳工厂为例,停产一周意味着新车产量降低四位数,同时还要承担一线工人的薪资成本。
而对于东风本田这种将产能利用率发挥到125%的车企来说,停产一周所带来的影响显然更大,它的三家工厂都在武汉,累计产能为63.2万辆/年,而2019年销售了79万辆新车,足见产能对东风本田的重要性。
这些隐性的损失,如果我们不去关注、不去计算,很容易忽略掉,而车企,也鲜有提及。
如果你们当地没有车企,但总会有4S店、汽贸公司、汽配城吧?如果说车企是大树,那么这些业态便是树枝,没有这些流通企业与汽车后市场的存在,消费者无法享受到正常的汽车生活,我们的汽车市场也不会有如此大的体量。
车企与这些业态已经是密不可分,尤其是与4S店的关系,可以用“错综复杂”来形容,虽然互为独立法人,但4S店往往会被压库,同时为了拿到更多的年终返点,也不得不压库,那么在车企捐钱、停产后,这些损失能否转嫁给4S店呢?这个操作起来并不难,但有些车企却看得更加长远,选择与4S店共克时艰。
2月2日,沃尔沃放宽对经销商的考核,同时对2月份的销量不作目标要求,同时为了缓解经销商的压力,沃尔沃还为经销商工作人员提供总额超千万元的人员补贴。除此之外,沃尔沃还积极与银行协商,以减小经销商的压力。
一家4S店,销售、市场、售后、客服等部门加起来也要百十来人,除了人员成本外,场地租金、水电税费等压力同样不小,疫情期间谁还敢去4S店?车卖不出去没有现金流,但各项成本却依然在支出,对于一些现金流不充裕的4S店来说,完全有破产的可能。
一旦4S店经营不善,必然会影响到车企,沃尔沃不但放弃了盘剥4S店的机会,反而积极为其谋划,这些虽然算不上车企的成本,但至少影响了收入。
除了沃尔沃外,东风悦达起亚同样选择了与4S店站在一起,2月3日其发布公告,旗下经销商将在2月10日复工,同时对2020年一季度的商务政策进行调整,并加大对先进经销商的奖励制度。
东风悦达起亚能够这样做实属不易,毕竟近两年的效益都不算好,但依然主动进行商务政策上的调整,应该为其点赞。
在自主车领域,长城汽车宣布在疫情期间,为旗下长城、哈弗、WEY、欧拉四大品牌的经销商取考核减负政策,不考核销售、不考核进货、不考核推广,并增加医疗类保险支持。
在财务方面,延长三方还款期限,对于2月份到账的银行承兑汇票统一免收贴息,三方承兑汇票到期需赎证车辆,长城汽车将积极协调延长还款时间,为经销商提供更大的空间。
同时适当调整购车金融政策,为用户提供更为灵活的还款形式,降低购车门槛,促进经销商终端销售,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经销商不但可以消除厂家的压力,同时还能够在厂家的支持下最大限度的开展优惠政策,进而实现新车的销售,保证自身回款。
总结
全国有近3万家4S店,每家店100人计算,便是300万人,若是算上各种各样的汽贸公司的话,人群总数或将达到500万,再加上家庭的话可不是个小数目。
对于车企来说,只要把车压给4S店就算完成了销售、取得了收入,车压的越多收入越多。因此无论是停产、延迟复工还是调整4S店的商务政策,最后的成本、损失都是由车企在承担,再加上捐赠的物资和2018年、2019年的冷淡车市,车企真的挺难。
希望2020年的车市,能够早点红火起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怎么样?
近三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发展迅猛,市场环境急剧变化,使我国汽车产业面临重组和整合压力,企业利润不断下降。这就迫使汽车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来讲,现实的可行之路就是必须迎合市场需求变化、提高服务水平、建立自主品牌、选择适合的销售模式,才可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寻求自身的发展。我国汽车市场现状
中国汽车工业自1953年开始起步以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汽车生产大国,被国际制造商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汽车生产国之一。2003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44万辆和439万辆,同比增长率为35.2%和34.2%,这是继加入WTO以来,国内汽车工业连续第二年实现高速增长,但大并不代表强,发达国家汽车行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左右,而我国却不到3%。汽车行业要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任重而道远。
据统计,去年我国共有123家整车生产厂,遍布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有17个省(市)生产轿车,有23个省(市)已建成轿车生产线。在这120多家整车生产企业中,产量超过50万辆的只有2家,超过10万辆的只有8家,产量不足1万辆的有95家,产量1000辆以下的有70家。而在整车厂之外,又还有500多家照样有产品资格的改装企业。在以上600多家汽车企业中,有200家左右多年来产量很少甚至是“零产量”。
根据各地上报的“十五”工业规划,到2005年全国规划汽车生产的能力将不低于622万辆。这只是2000年的规划数据,随着这两年汽车市场的火爆,不少汽车企业纷纷扩产。一项研究表明,各种类型的车加在一起的生产能力到2007年将达到1400万辆。考虑到汽车产能形成周期通常需18个月以上,2002年的项目将在今年产生效果。随着2003年大量新建项目的投产,预计2005年我国轿车产能利用率将跌至55%,成为2002年至2010年期间产能利用率的最低时期。产能过剩必将导致竞争加剧和利润下降。
由于汽车价格的大幅下降,国内长期被压抑的消费潜能得到了集中释放,这是2002年和2003年汽车销售量大幅增长的基础。但随着这部分需求的释放,国内汽车需求将按照正常的趋势来发展。 而从国资委信息中心的消息来看确实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从今年1至4月对13家汽车行业国有重点企业的统计表明,成品存货大幅上升。截至4月末,成品存货总值142.1亿元,上升27.9%,库存的增加迫使企业用降价策略。但是,在通用、大众、神龙等主流厂家纷纷降价之后,市场却没有任何动静。“降价后,买的人不多,来看车、问车的人也少了。”
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今年我国汽车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入了一个转型的时期,即汽车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汽车生产快速增长,库存压力日益加大,消费者持币待购状况不断加剧。厂家为促销,频繁的降价也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导致消费者无法估计价格是否还要降,到底要降多少,从而使消费者的心理期待后延,观望气氛日益浓厚。比如从年初到现在,进口车平均价格降了15%,但消费者还是持币待购。
趋势二:汽车价格大范围、大幅度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一季度平均每个月就有25种车型降价,其中多分布于15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有统计显示,前三个月参与降价的车型近80种,涉及20余个汽车品牌,降价车型数量已与2003年全年降价车型数量持平。国产车整体降价幅度超过2%。在与2003年有对应产品的120种车型中,三分之二的车型价格有变动,平均降价幅度超过8%。价格较低的车型因其基数低,价格稍有变动,降幅就显得特别大。数据分析表明,越便宜的车型降幅越大。进口车降幅更大,依据今年前3个月150种进口车价格分析显示,其降幅更甚于国产车,达到4.3%,相对同期进口车市而言,整体价格跌幅超过5%。到2006年关税降到25%后将有更多的进口汽车降价。
一些汽车经销商表示,近期应该不会再下调价格,今年内价格下降的空间也不大。但事实上,国产车的定价权在汽车厂家手中,进口车的定价也要考虑和国产车的竞争。而从需求看,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受到车贷收紧和油品上涨的压制,也许只有更大幅度的降价才能将购车需求释放出来。
趋势三: 民资和外资增资中国汽车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说,中国车市真正的“井喷”不是卖车,而是造车。据统计,仅中国家电业中的诸如波导、 T C L等大鳄们,已向国家正式申请生产汽车的有40多家,总并购金额逾百亿元,而看好汽车业准备进入的则更多。有报道称,仅浙江就有几十家民营企业有意造汽车。
目前,我国各大汽车生产企业都在不断扩大产能,外商也纷纷增资中国汽车市场。经过近些年大规模的购并和联合,世界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通用-菲亚特-富士重工-五十铃、福特-马自达-沃尔沃轿车-大宇、戴姆勒-克莱斯勒-三菱-现代、丰田--日野、大众-斯堪尼亚、雷诺-日产-三星等六大汽车集团。六大集团一致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诱人前景,纷纷从各自的全球战略角度出发,在对中国市场进行战略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地、加速地展开有效的进入和竞争策略。日前,东风与日产、一汽与大众、华晨与宝马、通用与上汽、长安与福特等等的合资与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趋势四: 生产成本提高和销售收入下降并存
原料价格上涨和整车价格下降“吃”掉厂家利润,汽车厂家暴利时代即将结束,厂家要实现利润增长就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今年为例,春节后,国内市场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热轧板的每吨单价涨了200-300元;冷轧板则每吨上升了400-600元。以今年2月来讲,与去年同期相比,普通大型钢材上涨26.9%,普通中型钢材上涨36.7%,普通小型钢材上涨30.2%,线材上涨33.7%,中厚钢板上涨19.7%。由于钢铁、橡胶、塑料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升,汽车厂家的成本随之在急剧上升,到今年3月底,因原材料涨价而导致造车成本攀升7%,从而使盈利水平降低。
趋势五:一批实力强劲的经销商将脱颖而出
前几年发展迅猛的3S、4S店,虽然与该品牌汽车生产厂并非一体,但由于只能经营一个企业的产品,实际上同汽车厂有着生死相依的关系。如果汽车厂的经营效果不好,经销商就被置于危险的境地。因此,把综合市场和品牌专营的优势集中起来,建立多种品牌经营机制,以分散风险,就成为许多经销商的选择。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汽车经销商两万多家,数量远远超过汽车厂。年销售汽车五六万辆、七八万辆,销售额十几亿、数十亿元,经营规模相当于一个大中型汽车厂的经销商并不在少数。这些经销商的共同特点是,多品牌、跨区域、集团化、独立自主发展。近一时期,在3S、4S店和综合汽车市场基础上又发展起来了大3S市场、5S超市,也有一大批以3S、4S品牌店群为核心的经销商集团。有人预测,今后中国的汽车市场上,可能会出现一大批实力强劲的大经销商,汽车制造企业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弱,经销商的影响力会逐渐增强。
中国汽车企业的应对策略
策略一: 建立研发机构,掌握核心技术
当前汽车市场结构正发生转变:首先,用户结构正在迅速地向私人转移,未来私人需求是汽车需求增长的主体。其次,产品结构依然会以轿车为主。从最近的资料显示,41%的消费者选择10万—15万元价位的汽车,选择15万—20万元价位汽车的占25%,选择10万元以下价位的只占17%。从上半年的销售中可以看出曾经风光一时的经济型小车大受冷落,市场表现大不如人意,从今年上半年经济型轿车的市场排行来看,虽然夏利、奥拓仍然雄踞榜首,但明显的感觉是力不从心,整个经济型轿车低端市场销量并没有拉开较大的差距,稍有不慎就会被后来者赶上。且经济型轿车低端市场整体份额减少的趋势在日益加剧。我国大部分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是低端汽车,面对市场规模的缩小,利润的迅速减少,厂家要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努力开发新技术、新车型打入中级车市场。目前我国汽车业还处于政策保护之下,还有5到6年的时间去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现在汽车产业的投资热虽然使汽车生产竞争加剧,但也为解决资金问题提供了契机,只要可以有效地利用资金就可以迅速的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掌握在日后竞争中所必需的核心技术。
策略二: 进入汽车服务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从产销向售后服务转变,研发实力不足的企业则应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汽车售后服务上去。近5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以平均24.5%的速度高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汽车饱有量将达到5600万辆,作为汽车市场结构的重要补充,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在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9%,制造商占21%,零售占7%,服务占33%。国内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7%,制造商占43%,零售占8%,服务占12%。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汽车销售额中制造商的比重依然偏大,而服务的比重过小,除金融、租赁等汽车服务有待加强外,汽车售后服务还有近10%的上升空间。若能占据这10%的销售额,企业便可获得可观的利润。所以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可以依靠自己在行业中的经验转投汽车服务业,取深度营销的方式,即通过在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扩展,赢得客户的长期信赖和支持,培养客户的忠诚度。比如向顾客提供汽车信贷、保险、保养、维修、年审、用车指导、汽车的技术升级、二手车的评估和转让等全方位的服务项目,从而适应了汽车消费的固有特征,并迎合了汽车用户对深层次服务的要求,强化汽车用户对汽车服务和汽车服务企业的依赖,实施市场结构优化战略,形成新市场竞争优势。
策略三: 利用新概念和个性化设计打开销售
随着原料价格上涨和整车价格下降,厂家要实现利润就必须保证产销两旺,但现在低端车却销售不顺,要打破销售困难就要靠营销的力量。首先要有一个适合现在市场的品牌概念,现在私人是购买轿车主力,但再细看则是以家庭购买为主,所以现在的轿车品牌概念大多以家庭的和谐与和睦为主题,但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汽车在作为家庭一个整体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必然发展到作为个人的需求。将来的市场的主流概念将是个性化的汽车产品,而不是现在只有彰显身份和地位的作用,消费者将更重视汽车的实用性以及售后服务,所以厂家只有密切注意市场的变化才可以在竞争中立足。如现在奇瑞QQ的畅销正是其个性化的设计和销售概念等营销手段的应用。
策略四: 品牌自主是我国企业突破外国企业制约的根本出路
2005年我国整车进口关税将降至25%,和零配件进口关税一样,虽然我国在汽车进口上还有很多的政策限制,但对于外国汽车生产企业来说25%的关税和中国让人充满想象力的市场空间相比,25%已经是一个不重要的数字。可以想象的是当政策限制降低以后会有更多更新的车型直接从外国运来我国市场销售,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通过国产化然后在中国市场上推出。当初引进外资与本国企业合作的目的是要学习和吸收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升自主开发能力。但在合作的过程中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都只是简单的把外国的车型拿到国内实现国产化,发展到现在形成了外国车型一统中国市场而国产品牌无处可找的尴尬局面。最近,北京大学承担教育部特批研究项目《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就怎样看待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前景向公众发出问卷调查,结果80%以上的人主张“中国必须发展自主品牌的汽车”,说明现在发展汽车自主品牌是民心所向,汽车品牌自主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之痒”。因此,那个企业可以生产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品牌自主的产品,那个企业就可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目前有实力推出这种产品的国内企业不多,而有这样实力的企业却为了眼前的利益却只力推合资方所提供的车型,没有把自己的研发能力培养起来。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下,我国轿车工业已经发展了20多年,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相当的规模。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发展自主品牌的问题,应该提上日程了。国内企业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品牌和技术上的自主,归根到底是技术上的自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从一个国外汽车企业的装配厂蜕化为真正的汽车生产企业。
策略五:适应市场发展,寻找新的销售模式
中国的轿车市场是从大卖场起步。先圈一片地,分租给许许多多个人或单位,他们靠各自神通,搞几辆车摆在那里卖,各种品牌,各种车型“烩于一锅”。大卖场的优点是便于消费者货比三家,当时中国轿车品牌十分有限,转一个下午,全中国的汽车产品尽收眼底。不足之处是没有后续的维修服务,卖车的摊点一般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是随着轿车的品牌战愈演愈烈,单一品牌的4S店在中国还是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形成了集团化。4S店的优劣不在规模大小,首先是在功能的完善。消费者慢慢也喜爱上这种购车和修车的环境:有销售顾问一对一的介绍产品性能;买车后建立专门的业务跟踪档案;修车有舒适的休息区,甚至提供免费的餐饮。虽然4S店销售模式在世界发达汽车销售市场上已经萎缩,但这并不代表4S模式在我国就失去了发展前途,4S专卖店的销售模式,以其高质量的服务适应了我国当前消费者的心态:汽车是显示身份地位消费品。而汽车大卖场由于其售后服务的关系,在消费者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重视售后服务的市场中,这种销售模式显然不适合市场的发展趋势。从我国《汽车品牌专卖管理办法》来看,专卖店不能设立分支机构展示或销售汽车。汽车品牌专卖制度得到了政策面的肯定,汽车营销方式将以品牌专卖为主,其它营销模式将受到压制。从生产厂商的角度来讲,得渠道者得天下。一个有序而可控、具有选择性、排他性和半垄断性质的销售渠道是厂商乐意看到的。但是,我们注意看到,品牌专卖店不得通过任何机构和个人销售或接受订单,也不能设立任何分支机构展示或销售汽车,这等于取消了品牌专卖店的二级经销权,品牌专卖店只能面向最终用户销售,无形之中增加了专卖店的投资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必然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增加消费者的负担。所以将来的汽车销售模式有可能向若干个1S店相加发展,最后经过分工把销售和服务分开,维修和汽车美容相分离。汽车的销售主要是在汽车超市里面完成;而维修则是由另外一个经销商代理,由厂家给予技术和零配件上的支持。所以,只要把汽车销售、维修和内饰销售等1S店集中起来也可以达到服务上的规模效应。
市场了望
随着汽车市场旧有体制的被打破,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需求决定供给,汽车产能提高带来了生产过剩,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汽车生产厂家要转变经营观念,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完善汽车售后服务,把以销售为中心的经营观念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经销商的价值与地位也决不可忽视,汽车经销商已成为联系汽车产品和消费者的重要桥梁,只有与经销商实现“双赢”才可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汽车超市多品牌经营满足了客户多样化消费需求和服务期望值需求,奠定了其发展的客观基础。而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也将使汽车产业的竞争更加规范,同时也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
我国汽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企业要把这个市场拿在自己手心就要在整车技术和设计有所突破,树立自己的品牌,摆脱外商在品牌上对我国企业的控制,实现自主。而各种行业资金的加入也可以为提高汽车售后服务水平提供经验。但总的前提是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尽快制订出来,给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以及在政策上的各项支持。只有经过国家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才可以把汽车产业发展成我国的支柱产业,才可以让中国汽车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请给我介绍一下中国现在的汽车产业(稍后加到200分)
新能源汽车未来前景不错。尤其是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购一辆新能源汽车作为自己的代步工具,既节能减排还能减少用车成本,所以很多车企为了抢占市场,都在争先恐后的大力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在前几年,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补贴非常可观,新能源汽车也的确出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比较高,这些消费行为都促使了车企大力生产新能源汽车。不过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存在很多限制,毕竟很多三四线城市或者农村,充电桩等设备都建设的不完善,包括一些售后服务都跟不上,所以导致这些区域的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能力不足。很多车企为了打开这些区域的市场,做了很多努力,花费巨大,但效果甚微,必然也会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稳步发展,产销小幅回升:以2009年“十城千辆”为起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示范推广期(2009-2013):此时以公共领域示范为主,各项政策工具逐渐丰富,技术和市场尚在培育,车型销量增速缓慢。2、爆发增长期(2013-2015):国家重视度提升,财政补贴力度加大,鼓励私人购买,电动车销量快速增长。3、精准扶持期(2016-2018):在政策的精准扶持下,行业呈现更为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新能源车产量稳步增长。4、补贴退坡(2019至今):政策补贴退坡、疫情、宏观经济下行等负面因素逐渐消化,而续航低、充电难等问题逐渐改善,新能源汽车市场接受度提升,供给侧特斯拉、大众、造车新势力、广汽、上汽通用五菱等优质车型受到发力,多方共振,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0下半年迅速攀升,有望成为新一轮成长周期起点。
汽车人2023年新能源车市场:新变化与老套路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从两个角度来说,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宏观上,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的厂商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使得竞争进一步激烈;微观上,企业面临不得不降价的处境,处在亏损的边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就一直在下调,这是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鼓励竞争,优化中国市场。在2004年底,中国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下调到了8。9%。2006年7月1日,我国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到25%。这都是为了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中国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近百家汽车企业的混乱局面,所以国家降低关税,就会下降国外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使得其更具竞争力,从而使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内企业的售价就会相对较高,使得其不得不退出市场,达到优化市场的效果。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了中国,搞起了合资,本质上就是以技术换市场。这里面有大众,标致,丰田,奔驰,宝马等公司。根据2000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属于合资企业,而20多家国内企业仅仅占到了3%的市场份额。可以说,中国的汽车企业就是在夹缝中生存。
在2004年11月22日,东风标致实施降价补偿的销售策略,引起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轩然大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之激烈。好多的厂商也都不得不推出降价的策略,这无疑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幸。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汽车的亏损面达到了16%之多。
除此之外,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先后推出了关税下调预期,取消进口配额、实施《汽车品牌销售治理办法》、进口车自动许可登记办法,整车特征办法,落地征税政策,答应外商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等政策,这无疑对于中国的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的分析
04年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91%,销量占世界总销量的8。41%。数字比较,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汽车进口的国家。理论上说,降低关税有利于消费者的。但是进口的汽车大都是高档车,对于这一部分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在乎这辆车的价格,而是车子带来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更高的价格,会有相对少的人来买,这样就会使得这一产品在生活中比较稀缺,使得消费者感到了更大的满足感。这是高档车所特有的虚荣效应。
06年1-5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1。6升及以下排量轿车占轿车销售总量的54。22%。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的汽车销售以低档车为主。低档车为主的销售数量跟中国的消费水平是分不开的,2004年中国的人均GDP为1270美元,就是说普通家庭买得起车,但是只是买低档车。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买车是一项相对大的消费,所以需求弹性会比较大,就是稍微高一点的价格会使得有较多的消费者选择不再购车。所以对于低档车的售价和消费税更低的话,消费者的会增加更多,而且会增加很多。
统计资料显示,06年1-5月份中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销量249,17万辆,市场占有率是83,77%,同比增长0,59个百分点。前十位依次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奇瑞,哈飞,广汽,吉利和江淮。记得我们关注的是奇瑞与吉利两个企业,他们是中国自主研发企业的代表。这两个企业的产品都是集中在低档车,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里,低档车是大众需求的,是销量最好的。下面的资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奇瑞、吉利和华晨产销同别增长72。15%、55。62%和62。11%。
04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是21辆/千人,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133辆/千人。从市场的饱和度来说,中国的市场还尚未饱和。04年欧美系车型在国外的价格是:标致307(2。0L)19。0万元,帕萨特V6(2。8L)23。0万元,奥迪A6(2。4L)28万元,宝马325i23万元;而在国内这一数字分别是19。2万元,32。0万元,39。5万元,40。8元。所以中国的市场是一个有超额利润的市场。
中国汽车企业的策略
首先,在竞争的市场里,一个企业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话,根据竞争性市场供求关系,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无疑是最根本的策略。我们从技术与劳动力两方面考虑。
对于中国的汽车业,其技术大概是国外30年前的水平,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技术引进。因为专利保护是30年的期限,所以我们的企业就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以中国的要素禀赋来看,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的国家。对于中国现在的汽车企业来说,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所以其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率比较大,在考虑引进西方的过去技术方面,资本相对劳动力的价格比小于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率,所以引进西方过去的技术是有效率的。
说到中国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是世界上相比很便宜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是0.9美元/小时,是墨西哥的1/3,是韩国的1/9,是英国的1/21,是美国的1/25,是德国的1/37。所以中国的汽车企业就可以就地取材,中国的中年劳动力是绝对过剩的。当然对于青年劳动力来说,他们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很好的培养潜力,因为他们接受新技术没有沉淀成本,也没有就技术对其的锁定效应。无疑对于汽车企业还是劳动力来说这项雇用关系是很好的:企业可以得到廉价的可塑造的工人;工人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稳定的工作。双方的都是增加的,双方都是获益的。由于中国的90年代的下岗,有很多比较有技术的,但是年纪比较大的技术人员存在,这些人是低廉的劳动力。对于每个下岗的人员来说,他们不再会要求有很高的薪水,一旦没有找到高薪水的工作,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也失去了眼下的比较低薪水的工作了,因为他不知道别人是不是选择这项低薪的工作。所以这些下岗的人员可以为新兴的企业作为技术人员雇用。这就是为什么新兴的民营汽车企业的成本很低,一是他们有西方的技术可以引进,在技术上,因为民营企业没有沉淀成本;二是中国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很廉价的,但是好多也是由于被迫下岗的比较有技术的人员。
但是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降低了生产成本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西方不认为我们是市场经济,市场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调节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行为。所以呢,对于厂商来说,要想知道消费者的选择,就必须了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做市场调查。这里有两个方面:宏观与微观。宏观上,调查市场上各种车型所占的销售份额,这样有助于厂商可以做出决策来生产哪种车型,生产多少。微观上,对于某种特定的车型,消费者的偏好,这样消费者就能够做出生产成本的分配。
宏观上,在中国的销售量中,1.6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占总销售量的52.44%,也就是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以低档车,小排量车为主。微观上,美国近几年做的一个关于消费者偏好的调查显示“在以往的二十年里,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偏好的是汽车的款式而不是性能。”每年日本生产的汽车中23.4%的汽车有一个较大的款式的变化,而美国国产车这一数字仅是15%,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汽车在美国畅销的一个原因。
还有就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好的就是拥有自己的技术。真正的生产出具有垄断性质的产品就要自己做R&D,生产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同时又受消费者欢迎的汽车。就像海尔推出了微型冰箱一样,中国的汽车企业通过做R&D可以生产出消费者喜爱的车型,拥有自己的专利。但是现在我们在技术和经验上都是落后于西方企业的。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了解中国的消费者,了解中国的,了解中国的风俗,了解中国人的心理。所以我们可以好好的利用我们企业的优势,从中国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出发,设计出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车型。在中国的市场上制定我们中国企业的规则,让西方人按照我们制定的规则来生产汽车。现在汽车产品不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更多的新的领域,比如汽车里的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等。还有就是适合中国的家庭用车。真正的产品升级是在现有的技术上添加的设备,或者是动力设备的改进。现在世界上已经推出了太阳能动力车,电力车,氢能源车。所以现在的产品升级集中在动力改进,人性化设计等等,中国的汽车企业可以在这一领域开发自己的新产品。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治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像汽车这种生产企业,企业的治理是尤为重要的。对于技术人员用发明奖励制,让工程师从自己的发明中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这样有利于加快技术的创新。对于车间工人,用奖优罚劣,天天下班都会公布一下表现最好的和最次的。连续几次最好给与物质奖励,连续几次最次则会被开除。对于治理人员,其工资可以由基本工资加上生产提成组成,增强其治理生产的积极性。治理就是本着人都是理性的,都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考虑的,物质的奖励是最有效的这几个原则。
中国针对汽车产业的战略
首先,从纵向上考虑。中国对于自己的汽车产业要实施一定的保护,因为这是新兴的幼稚产业。同时WTO规定这种保护不得超过30年,我们可以借助30年的时间来发展我们的汽车产业。关于保护的策略,我们可以用关税,虽然这种办法对于中国的消费者剩余是有损失的。但是实际上,那些购进口车的消费者都是很有钱的人,一般来说他们不在乎这辆车子的价格到底是便宜了多少,因为这点钱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相反,根据经济学里的虚荣效应,这些消费者更喜欢贵一点的车子,这样的话买车的人会更少。更强的稀缺性就更加能够突出购车人的经济社会地位。之所以不用补贴的方式,一是因为中国的财政没有足够的钱。二是补贴的钱是纳税人的钱,通过的补贴转移到了企业的手中,使得财富不是更分散而是更集中了。但是关税是将富人的一部分钱以税收的形式集中,用于国家财政支出,用于大众。这样的话是使得财富更为分散了。社会更加公平了。所以关税的保护优于补贴。另外补贴更使得官商勾结,滋生腐败。
关税的具体措施可以是高档车高关税,低档车低关税。因为国内的高档车生产几乎是空白,而中低档车是大部分企业的重头戏。高档车的高关税有助于中国国内企业发展自己的高档车生产,从而促进了中国汽车业的生产水平整体提高。对于低档车的低关税有助于低档车的竞争,更多的是消费者的增加。因为中国的觉得多数的消费者是属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他们选择购中低档车,并且他们很在乎车子的价格,因为这部分购车的消费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消费。这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降低关税有利于增强低档车企业间的竞争,使得国内外的厂商降低价格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这样消费者将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自己的车,增大了消费者的。无形之中,这种高档车高关税,低档车低关税的关税措施就将从高收入人群里得到的税收转移到了低收入人群,有助于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还有就是在横向上来说。中国应该发展自己的与汽车产业有关的上游与下游产业。其中上游产业以钢铁业,化工业为代表;下游产业主要是汽车服务业。只有做好了上游的钢铁等产业,汽车生产者才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只有做好了汽车服务业,汽车的消费者才能享受修车检车的方便,使得消费者感到有了车有了更多的方便,而不是因为汽车服务的短缺而带来了更多的麻烦。这样只有做好上游和下游的各种产业,才能使得汽车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于汽车产业布满信心。从而使得汽车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虽然中国的钢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产钢质量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高档汽车生产使用的钢材都必须要靠进口。这不是一个好的长久之策,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钢材。这样,一是可以不受国外产钢企业的限制,使得国内的汽车生产保证持续进行。在我们发展自己的汽车品牌之前,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钢产业。这样西方就不会有我们的把柄,否则他们可能以钢的出口量来限制中国的汽车生产。二是,我们发展自己的钢铁业,为我国广大的富裕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对钢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纯的增长。生产者有了先进的技术和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更强的竞争力。消费者,也就是汽车的生产商,他们降低了买进钢材的成本,因为运输成本和关税都会消失。更有利于国内的企业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来跟国外的汽车厂商竞争。对于汽车服务业,包括修车厂,停车场,加油站等。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如其买车后由于服务业不发达带来的麻烦比起买车带来的方便还要多的话,他肯定是选择不购车的。发展汽车服务业也是开拓中国汽车潜在市场的重要手段,本来不想买车的人看到汽车服务业发达到了自己满足的程度,它就会选择买车了。从而使得中国的汽车需求增大,生产者的产量提高,由于存在规模经济,使得汽车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给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带来了剩余的增加,社会净增长。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有40%的汽车找不到停车场。对于车主来说,他更愿意交纳几块钱的费用把车放到停车场里,因为这样就避免了汽车被盗或者被破坏的危险。因为本质上每个人都是风险规避者。停车场的修建既增大了车主的安全感,也创造了就业岗位,社会增加。可以说汽车服务业,使得车主更放心,增大了其购车欲望。也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大了社会。
总之,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国家可以通过关税的手段保护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钢铁业来支持汽车业的发展,发展服务业增大中国汽车市场。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技术,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通过好的设计和技术的开发来打开潜在的汽车市场,通过好的治理提高生产效率。
10年以前,中国的汽车企业非常的渺小,渺小到除了只能与国外汽车巨头合资外,就基本只能处于生产农用车的地步了。
现在,随着美国汽车巨头的濒临破产,中国车企个个“蠢蠢欲动”,收购国外品牌的声音甚嚣尘上。中国车企真的有能力去收购国外的汽车品牌吗?我的答案是,中国汽车企业,无论是上海汽车还是一汽、东风汽车,都根本还不具备收购国外品牌的能力,更不用说去收购国外处境艰难的车企了。
几年前,上海汽车去抄韩国双龙汽车的“底”,在投入了巨额资金后,双龙汽车终因经营不善而陷入因避免破产被申请破产保护。如双龙真的被破产清算,那么上汽花在海外并购所损失的钱就要大概5.5亿美元,这也意味着上海汽车几年来所投入的资金面临血本无归的地步。更早之前,上汽、南汽收购罗孚品牌和生产线之争已经让该两家企业吃了个大亏,而今上海汽车更为韩国双龙汽车的收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仅从上海汽车所经历的收购失败看,中国的汽车企业实在没有能力实现国际化的经营,无论是国际化的品牌经营还是企业经营。
融入国际化的汽车产业洪流是中国车企未来的必然之路,然而这条路到底如何走,是中国汽车产业界必须认真回答的战略问题。
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到底该如何发展呢?我给出以下建议:
一、克服浮躁心态,客观评估自己
眼见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陷入绝境之态,包括丰田汽车遭遇历史未来的亏损,中国的汽车企业“走出去”抄底的心理暗流汹涌,媒体不时传出国内车企要出去收购某品牌的传言。传言不会空穴来风,至少它代表了某些人的想法。如果不能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传言就可能把某些人的心理弄得浮躁,以为自己真的有能力走出去收购了。这时候,我真的奉劝那些已经有了“走出去”的想法的人,特别是那些已经掌握着决策权的人让自己去作个“静夜思”,掂量掂量自己的轻重。
直接地说,中国的车企根本还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和能力。这里有两个要素是需要考虑的,第一,国际市场根本还不接受中国的品牌,中国的汽车还没有被国际市场消费者认可的空间,在没有生存空间的市场里拼搏,那只能是死路一条;第二,中国车企完全不具备进行国际化管理的能力,即使收购个品牌或企业回来,也没有成功国际化运作的能力,除了像上海汽车一样发生巨额损失外,最后收回来的也只是堆废物。
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三步曲
1、国内汽车产业必须进行二次整合
中国的汽车产业的特征是,企业规模不大,数量多,实力不强。经过前几年的整合,一大批农用车车企被淘汰掉了,剩下的车企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本已经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一汽、二汽(东风汽车)、上海汽车等,只可惜这类车企之所以能够占据国内市场领先地位,是因为全部选择了与欧美日全球汽车巨头合资,使用的不是自己的品牌,只能算是代工而已;还有一类是奇瑞、吉利汽车等完全依靠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和市场努力而发展起来的,这类汽车虽然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可惜均处于市场低端位置,资金实力不强,而且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像摩托车一样市场被逐步压缩的危险。
从产业市场竞争规律看,目前中国的汽车企业数量依然偏多,而且配置重复及分隔严重,产业效率和质量还处于很低水平,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整合来优化产业配置,提升产业效率,追赶国际水平。
2、发展自主品牌并做大,积蓄实力。
现在的国内汽车巨头全部是在销售别人的品牌,因此要走出去根本就是空谈,没有自己的品牌,拿什么走出去?因此,无论是一汽、东风还是上汽或者是其他国内本土车企,都必须首先拥有自己的品牌才谈得上走出去。
考察国际汽车巨头,都是在自己国内市场做大了后才开始逐步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这一发展路径其实也是产业发展的规律,中国的汽车企业是不能例外的。
中国的汽车企业必须自创品牌,并随着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而发展,成为国内消费者所能接受的品牌,把自主品牌率先在国内市场做大,积蓄实力。这里所谓的实力包括资金的积累,更包括技术与经营管理能力的积累。
3、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实现国际化
领导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地,最终打败了国民党蒋介石,实现了中国的真正统一,建立起了新中国。这一路线非常值得中国车企参考并借鉴。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壮大,来自中国的品牌在国际上也会逐步地产生吸引力,如中国车企在产品技术与质量上也能达到较高水平甚至完全不亚于欧美日车企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被国外消费者所接受。这是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前提。在此前提下,中国的车企可以先在发展中国家逐步打开市场,然后像日本的丰田、本田等汽车一样花大力气进攻欧美高端市场,从而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作为已经非常成熟的产业,虽然老巨头正面临灭顶之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车企就能很轻易地走出去,占据国外市场,它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路程。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练好内功,打造自主品牌,积蓄实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理应成为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发展逻辑。
中国汽车产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汽车厂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个变化就是市场的需求在回落,我个人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增速会稳定在6%~7%。第二个结构性变化出现了非常好的消费需求。我们用二到三年时间打造了1.6的小排量车,现在供不应求,这次车展上拿了两款新型小排量车,我相信在日后上市以后肯定热销。最后一个变化是,对于自主品牌来讲现在是向国外学技术学管理,整合全球人才的好时机。这次车展由于时间的特殊性,我看不比任何一个汽车展览差劲。我们在中国也想打响我们自主品牌的理念,我们一定要做精品车。
中国有着产销1000万的车市,全世界汽车厂都来了,我们应该研究我们中国特有的技术,中国特有的市场准则,来有效的提高自己
车企对于新能源车的产品布局和市场的配置,将成为它们商业回报的决定性因素。
文 /《汽车人》黄耀鹏
无论取什么统计口径、使用什么措辞,2023年“开门黑”已是确凿无疑了。
鉴于2023年1月的上线数据处于历史性的低位,一季度内就出现反弹,是大概率的事。但是反弹高度,不能过于奢望,因为市场当前基调是偏于谨慎和保守的。
截至发稿,2月份数据尚未被完整统计。乘联会根据2月前3周的走势,预测全月零售135万辆,同比增长7.2%,环比增长4.3%。这和业内预期基本相符。
PHEV增长将快于EV
新能源车从2022年的全年高歌猛进,转换到速度稍慢的发展轨道。很多厂商对此虽有思想准备,但没想到降速这么多。
这表明,整条产业链为2022年的高增速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调整现在就到来,也许并不太坏,眼下积累的负面因素还不够多。
根据乘联会口径,1月新能源车(EV、PHEV)渗透率为25.7%,同比增8.7%,但环比降了19%。而2月新能源(预测值)则为40.0万辆,同比增长46.6%,环比增长20.3%,渗透率29.6%。
对比两个月的数据,新能源增长与渗透率增长几乎同步,即新能源车靠从燃油车那里抢地盘,是维系增长的主要手段。而整个大盘增长,是非常有限的。即全年不可能实现7%的增长,2月只是在低基数的基础上反弹。
这是意料之中的。其中,1月PHEV对EV的零售比例为1:1.8。而2022年全年PHEV销量151.8万辆,EV销量536.5万辆,两者之间的比例为1:3.53。显然,两者的市场份额在快速接近中,PHEV增长更猛的趋势,将在2023年延续下去。
两个牵制因素
但是,2023年业内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与销量数字显示的趋势正好相反。即PHEV相对EV提升份额,在2023年存在两个牵制因素。我们的任务,是掂量这两个因素,能起到多大作用。
一个是电池原料价格在往下降,混动小电池的价格优势在削弱。目前碳酸锂从高点的60万元/吨,已经降到42万元/吨。
宁德时代近期向新能源车企提出“锂矿返利”,核心内容是:未来三年,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元/吨结算,代价是合作车企需要将约80%的电池购量承诺给宁德时代。
这是宁德时代掌握上游的体现。期货的重点是心理预期。而宁德时代在2024年、2025年落地的全球产能可能高达500G-600GWh,总产能高达1000GWh。宁德时代不但需要给这些产能找客户,还要为眼下产能锁单。
种种迹象表明,2022年EV相对PHEV的巨大成本差距,有拉近的趋势。但我们应该看到,从正极锂盐到电池成品,再到整车,价值沿着供应链传导之后,有明显的缩水效果。原料购价翻倍(其实只是期货价暴涨),电池可能涨价20%;而到了整车端,就只剩7%的涨价牵动力了。
如今新能源品牌打价格战,出手凶狠的,连10%都拿出来。2月份,乘用车整体折扣率13.8%,与1月份持平。原料涨跌对下游的影响,没有炒作的那么大。
另一个,是2023年1月开始,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城市,不再给PHEV、增程“绿牌”。此举直接将理想汽车从上海新能源排行榜上拉下来。
如果2023年只有一线城市这样做,问题还不是很大。但如果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等几个大的经济区域都有跟进效仿者,PHEV、增程就会遇到烦,至少理想汽车这种以增程为主要产品线的品牌,将受到打击。
眼下,还未看到北京打算这么做。但人们无法判定地方的容忍底线是什么,即混动越过某一个特定比例,就会刺激祭出“混动不给绿牌”的政策。
有人认为,上海的目的是保特斯拉(全系产品为EV)。但这种“拉偏架”的行为一旦多了,就会引来国家级监管的注意。地方政策与国家监管之间,存在复杂的制约,很难用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去理解。
当然,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对一些部委发布的比较软性的政策(多冠以“办法”、“临时办法”之类的措辞)不买账,比如限行限购、二手车限迁之类的政策。但部委实际上没有直接介入的权力,只能呼吁。一线城市(省级单位)也与前者保持距离,彼此留一线,不公开顶牛。
因此,这两个因素虽然都是发生在2023年开年,但其牵制作用其实是可疑的,市场仍然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汽车人》判断,2023年全年,PHEV比例还将上升,PHEV与EV的比例可能达到1:1.5一线。这预示着,主机厂必须强化PHEV产品的布局。
价格战效果不好
大家认为,2022年新能源竞争已经很激烈了,没想到2023年以更高强度的价格战开打。特斯拉发动价格战,绝大多数新能源品牌参战。
《汽车人》猜测,特斯拉此举和宁德时代的“返利”一样,都是为了安置即将落地的新增产能,还有就是维系产能利用率和订单池(这俩实际上是一回事)。
如果没有订单池,生产将被迫停滞,整体放空的成本是相当高的。特别是直营品牌,没有经销商库存作为缓冲,必须自己维持住订单池。
理论上,价格战的结果,还需要观察。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价格战就像蚊香片,开始的时候效力最强。如果开始都没捞到什么,后面其实也不用指望了。何况,主要对手跟上之后,大多数效果已经对冲。
有非官方数据表明,特斯拉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如果特斯拉还有成本空间,发动下一次价格战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那么2023年无论电池原料涨跌,大家都很难赚钱。结论恐怕是“活着最重要”。
价位市场:完全替代和渐进侵入
和品牌苦乐不均一样,价位市场也同样如此。
从1月份的车型数据来看,10万元以下市场,与前两年一样,短兵相接式的竞争是匮乏的,愿意做的厂商也比较少——只有五菱宏光、奇瑞、长安Lumin等少数几个品牌。
这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因此大家都围绕低成本来做。可以预料,该格局已经连续几年固化,除了长安LUMIN,其它都是老面孔。2023年也不会有像样改变。
10万-15万元、15万-20万元,是最为走量的两个新能源市场,从2022年和2023年初的数据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两者在销量上,前者略多,但没有太大差别;区别是,前者以EV为主,而后者则是PHEV占优。比亚迪和埃安是这两个领域的领先者,长安深蓝正在高速追赶。
所有20万元以下车型,都是中企占优。这是走量的基本盘,新势力对此涉足的较少(蔚来将来可能做点尝试)。华为余承东也说,不做20万元以下车型,是要毛利率,但更大的可能是,垂直整合的功力不足。
在20万元以下,新能源的毛利率问题非常考验主机厂对上游的把控。零跑是新势力中的异类,主力产品C11价格在18万-23万元,骑在两个区间中间。不过,零跑最近推出C11增程版,价格16万元起。
这又印证本文所说的,小电池新能源车的相对份额仍然要上升,原因很简单,市场需要。只有顺应市场需求,才有前途。
20万-25万元车型,是特斯拉、比亚迪的天下。前者的大幅降价,是二线以上的宠儿。很多舆论都指出,特斯拉、新势力等“下沉不够”。实际上,如果坚持目前的产品序列,下沉到三线及以下,只会涣散注意力和,收效抵不过扩张渠道的成本。
2023年,这一趋势将延续。这意味着新势力可能对扩张产能,不会有太大的举措。
25万-40万元产品区间,是特斯拉、“蔚小理”的天下。宝马和奔驰凭借这一波降价,也进入这一区域。
中高端车型(30万元以上)区域,燃油车的地盘虽遭侵蚀,但仍能保持大体稳定。这一价位区间,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不会在2023年就取得优势。
区位市场:与价位和品类有强联系
30万元以上区间的产品,主要瞄准一线、强二线(即所谓的新一线)市场。而这些区域市场,地方的行政许可,对市场起到定调作用。
偌大北京市场,2023年1月、2月新能源车销量,居然不及深圳的一半。上海因为直给绿牌的政策,所以情况稍好,和深圳差不多,月销也就刚过万辆。
倒退几年,一线城市就已经主要是换购市场了。这导致新势力和国企孵化企业,除了总部所在地(也包括辐射临近城市),把新增渠道的注意力都放在强二线的地盘上。
二线名单我们有必要列一下(按照经济实力排序):成都、天津、南京、杭州、重庆、武汉、长沙、厦门、郑州、沈阳、西安、大连、济南。
对于新能源市场而言,一些较小但经济实力很强的珠三角、长三角城市,也受到相当重视,譬如珠海、苏州等。
而前面名单中,郑州及以后的城市,注意力就会削弱很多。原因有两条:一个是越往北走,新能源车短板越突出,以至于到了东北就毫无存在感;另一个是北方城市GDP很高,但居民收入占比相对较低,GDP排名并未反映真正的购买力。
这两年,新能源最夺人眼球的竞争,是在以上城市展开的。而三线以下,是沉默的大多数。它们吸收了大部分市场量能,但新能源板块消费大多在20万元以下。
从销量角度讲,2023年的中小城市,得南方乡镇者得天下。但从市场关注度、品牌声望和企业利润的角度,更应该关注二线以上城市。否则凭借新势力每月万把辆的销量,本不应该获得这么大流量。
2023年,高端EV参与价格战将是象征性的、克制的。它们将努力维系品牌定位和毛利率。在高端EV普遍搭载100度上下的电池后,PHEV实际上成了BBA换购的新宠。而BBA则努力通过自己的新能源转型,留住老客户。
2022年,25万-40万元区间的产品,新能源车尚未彻底压制燃油车,但这一局面,有望在2023年达成。新能源拿份额最猛烈的价格段,仍然是20万元之内;而10万元以内,EV已经占据压倒性优势了。
在PHEV的热潮中,一线市场保持了对中大型车辆的热情。而PHEV和增程的贡献,就在于以较低代价、较新鲜的体验,给消费者提供了新选项。
由此带动,就连MPV和大型SUV,也受到消费转型的刺激,开始走出独立行情。很多人都对一些创业企业发布新能源MPV感到不理解,在产品线还远未覆盖主流需求的时候,突然跑去做一款小众车型。这其实是打差异化竞争。
此外,这一市场在扩张,而且很好地排斥了燃油车的反击,属于走得比较稳且持续向好的市场。这一块投资,反而不会吃亏。至少比见红的细分市场(譬如紧凑型SUV),压力要小得多,何况还能走一波集团客户需求。
有些车企属于表面上包打天下的全系布局,但实际上产品密度仍然从低向高:低端重兵把守,高端刷个存在感。目前,还没有出现燃油车时代的丰田、大众汽车这种真正地全面部署的车企。当然,有些车企是正在往这个方向走。
2023年,新能源车的产品布局和市场的配置,将需要车企多花一些心思。如何使用这些,将成为它们商业回报的决定性因素。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