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知识

昌河铃木13款怎么样_昌河铃木汽车2013销量

1.已消失的合资品牌 可能太年轻的你还没见过

2.铃木当年为什么退出中国

3.铃木当年为什么退出中国?

4.铃木已去丰碑尚在 追忆一个良心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旧事

昌河铃木13款怎么样_昌河铃木汽车2013销量

2008年7月。

长安铃木终于下定决心痛斩奥拓。在2008年7月接受媒体访时,长安铃木副总经理王惟证实,奥拓早在7月底已全部停产。

由于价格低廉,长安铃木生产的奥拓一直是国内微型车市场的代表车型,在二三线城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由于多年来长安铃木一直未对该款产品进行更新,其排放仅能达到国Ⅱ标准,因此随着更高的排放标准逐渐在国内大型城市实施,奥拓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小,导致销量不断萎缩,最终长安铃木决定对其停产。

扩展资料

2018年铃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将以1元人民币收购日本铃木及铃木中国分别持有的长安铃木40%和10%股权,收购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长安铃木100%股权,在华25年的日本铃木汽车由于销量增长乏力以及专注印度市场原因最终退出中国市场,长安铃木的经销商也已不再制订新车投放。

最后一代奥拓是2013款,基本与奇瑞QQ同一时间停产,使用了1.0L三缸发动机,省油耐糙是最大特点。而雨燕最后一款则是2016款,之后再也没有改款过,目前去长安铃木4S店已经看不到这两款车,长安铃木以改为昌河汽车进行销售。

凤凰网-铃木退出中国影响有限,奥拓、雨燕停产,维特拉后继无车!

温州网长安铃木挥泪斩奥拓 7月底已全部停产

已消失的合资品牌 可能太年轻的你还没见过

首先是管理不行,不能随机应变的把握市场,营销观念呆板落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实力单薄,外商不愿拿出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车型。(利亚纳十来年了还是那个老样子,还不如自主的轿车新潮。浪迪的样子更是难懂,窄窄的车身,怪里怪气的像是印度贫民窟里开出来的车子,可怜了那台K14。只有北斗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撑起了昌铃的大部分天空,但现在也是对手林立,前景不甚乐观。)

铃木当年为什么退出中国

国内的合资汽车品牌最能谈资论辈的,上汽大众算一个,毕竟是当时国内合资车企的首批成员。发展到今天还是活蹦乱跳,而不像其他一些中外合资企业,早已乘风归去……

比如说……

在最早的一批合资车企里边,北京吉普是其中之一。

年,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次年北京吉普切诺基BJ213下线。曾因缺乏合资经验导致1000多辆整车CKD零部件滞留港口,导致切诺基停产了一段时间。后来问题得到解决,而美方的投资信心被打击了一波~

接着克莱斯勒收购了AMC汽车,北京吉普被追加了5000万美元准备生产轿车。只是,1996年北京吉普销量只有7.2万辆,克莱斯克也失去了投资信心……

轿车项目也没搞成,克莱斯勒不愿向北京吉普提供新车型,北京吉普只能靠老旧的切诺基继续维持,日子是越过越惨。后来戴姆勒-奔驰并购克莱斯勒,在华业务被接管后,北京吉普又被注入了一笔资金,接着大切诺基来了。

2003年,北京吉普重组,更名为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原先生产的车型交给北汽生产,北京吉普从此谢幕!

1985年,广州标致汽车公司成立,先期以CKD方式组装生产标致504皮卡。次年505?SW8国产,这台8人座的旅行车当时卖得还挺火爆,广州标致过上了躺着挣钱的日子。

后来走向衰败是因为其没有考虑降低制造成本,以及提升国产化率,结果就是进口配件贵,遭到车主抱怨。后来急功近利提升国产化率到70%(当时桑塔纳是50%),导致产品质量大幅下降,广州标致从此走向没落,双方19年终止了合资关系。

标致以象征性的1美元,将其股份让给了本田汽车……

前阵子,才合资几个年头的东风雷诺分手了,而这次是雷诺的“二进宫”。

第一次是1994年,三江航天集团和雷诺出资9800万美元,合资成立了三江雷诺汽车公司。

最开始不是国产乘用车,而是一台商用车塔菲克(Trafic),想和南京依维柯抢夺市场。全进口散件组装所以国产化率只有15%,售价24万元左右。

后来三江雷诺工厂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然而塔菲克始终是边缘产品,严重滞销让资金压力不堪重负。加上法国人迟迟不推进国产化,中方不满最终于2008年宣布退出三江雷诺!

1989年,贵航汽车引进日本富士重工(斯巴鲁)技术,开发贵航牌微型轿车,后来更名为云雀。1992年,中方将富士生产的二代Rex引进国产,然而被长安铃木奥拓打乱了阵脚,后者迅速占领了国内微型车市场。

虽然双方是合资关系,但中方一直没有得到核心技术,靠CKD组装始终不是个办法。后来为了降低成本,中方工厂周边设立的多家零部件生产厂,国产化率提升了,产品质量却尴尬了!

1992-1998年间,贵州云雀亏损达到了7亿元,云雀的老旧,市场的误判,外方的撤资……最终贵州云雀谢幕。2004年,青年集团入主……

1999年,南京跃进汽车集团和意大利菲亚特合资成立了南京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

2002年南京菲亚特首款产品派力奥上市,一经推出就成了国内的主流小型家用车。可能考虑到当时国人“不能无后”的观念,即三厢车才是车的消费理念,引进国产了西耶那(Siena),然而销量还不及两厢的派力奥。

然而后续推出的车型销量不佳,错过了2003年中国家用车井喷的机遇,或者说从头到尾只让大家记住了派力奥……合资双方分歧越来越大,外方坚持己见,中方沟通不畅等情况下,分手成了必然。

日本经济衰退,马自达寻求生意,海南汽车制造厂无车可产,1992年海南马自达诞生了。

合资公司成立后,HMC6470旅行车(929旅行车)被投放市场,国产化率达到了70%,但很快就普遍出现质量问题……929也在海南小批量组装生产过,只是产量低也没有挂海南马自达标识,还被当作进口车销售过!

马自达323的国产让很多人知道了海南马自达,质量比929的时候好了不少,但海南汽车制造厂还没有汽车生产许可证,生产的车只能在海南省内行驶。最后还是通过挂靠一汽集团,才获得了资质。

后来通过技术合作方式生产的普力马获得了成功,接着将第八代马自达323引进国产,即福美来。然而,这两款车的成功并没有“拴住”马自达,毕术合作利润太少……后来便有了一汽马自达、长安马自达!海南马自达又没新车型可产,靠普力马、福美来也撑不了多久,后来从合资转向了自主品牌,海马汽车来袭~

1995年,昌河铃木成立,奥拓被长安铃木投产,那其首款国产车型便成了铃木Wagon?R+,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北斗星。

后来投产了一款名为利亚纳(Liana)的三厢版车型,有推出两厢版,只是被热销的雨燕给镇压了!2009年底,昌河铃木被规划到长安汽车集团,2011年逐渐不再使用铃木标,取而代之的是昌河铃木三环车标。派喜是昌河铃木引进国产的最后一款车型,没有铃木标,品牌没有认知度,最终销量惨淡被遗忘……

2013年昌河铃木被北汽集团重组,意味着其就此谢幕。毕竟,重组后的北汽昌河已经不再从铃木获得技术支持。

到今天国内已经众多合资车企,有过得滋润的,也有粗茶淡饭的,更有刚刚离开的……那就是长安PSA、东风雷诺,会分手自然是因为市场表现不佳,与其勉强过日子,倒不如放开双手各自飞~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铃木当年为什么退出中国?

铃木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如下:

1.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以生产小型轿车和微型货车为主的铃木汽车公司逐渐跟不上中国国内汽车市场的步伐。过去十年,铃木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的销量一直在下滑,这使得铃木汽车在中国举步维艰。北汽昌河挂出《关于原江西昌河铃木汽车有限公司变更为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的公告》,公告显示,经股东友好协商,日方股东已将昌河铃木全部股权转让给昌河汽车,并已获得部门批准。

2.铃木的技术路线以轿车为主:斯巴鲁、马自达等品牌都有自己的独家技术路线。在购买力不大或土地有限的市场,如印度和日本,负担得起的小型车潜力巨大。中国早期的市场消费能力也非常有限,但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国内消费者需要质量更好、技术更先进的车型,这显然与专注中低端市场的铃木相冲突。

事实上,铃木之前在中国相当成功。比如2011年,长安铃木年销量超过22万辆,年产能只有20万辆,供不应求。再说铃木奥拓,95年国产奥拓上市的时候,十几年都是大街小巷的热门车,电视剧都要拍。2008年第二代奥拓停产,国内累计销量超过50万辆。在奥拓盛行的年代,中国的汽车市场刚刚起步,车很贵,很少有人买得起。另一方面,铃木只是一辆经济型轿车,正好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铃木慢慢不合中国人的胃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型汽车成了劣势。铃木的成功也是一辆车,它的失败也是一辆车。

百万购车补贴

铃木已去丰碑尚在 追忆一个良心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旧事

铃木汽车退出中国的原因:1、铃木专注于小型车:铃木汽车在1993年进驻中国并先后和长安、昌河达成了合作意向。铃木汽车推出的奥拓在当年成为了爆款在一些小型车方面也颇有建树。这源于铃木汽车的研究方向铃木汽车专注于小型车的研发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这并不符合国内汽车市场的变化。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国人还是更喜欢大型车辆。以大为美的消费观念由来已久铃木汽车对国内市场的判断存在误差。2、铃木汽车的配置:铃木生产的汽车价格并不便宜但是和其它品牌的小型车相比配置并不算高显得诚意不足销量比较惨淡也能理解。3、政策:在2019年4月工信部出台了新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每家车企不管每年生产多少燃油车辆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生产新能源车型。按照这个要求铃木汽车无论是国产车型还是进口车型很难找出一款适合的新能源车型。

在祖国西南的巴蜀之地,所有的面包车都叫长安车,所有的出租车都叫拓拓车。“长安车”还好理解,市场经济开放后重庆长安家喻户晓的开山之作,就是80年代以铃木Carry为原型打造的经典微面;但作为异乡人,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口口相传之间的“拓拓车”之名,竟同样源于长安铃木的一代经典之作——奥拓。

由此可见铃木这个品牌,也曾在这片土壤上涂抹下多么浓重的色彩。尽管时至今日,铃木全面退出中国市场已近两年,旧日辉煌早已陨落;但回顾铃木与中国市场携手走过的往日岁月,经典车型留下的口碑依旧熠熠生辉。

从披荆斩棘到黯然离场

自八十年代初期,铃木开始向中国提供微型车生产技术,造就了长安、昌河等行遍大江南北的微卡、微面;至九十年代,兵工产业肩负着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向民用转型的使命,那时的兵器工业部接受了铃木的技术转让,将奥拓车型的生产,部署到全国上下四家兵工企业,合作完成。到1993年,负责奥拓车身覆盖件生产的重庆长安与铃木合资;1995年,长安铃木的第一台奥拓下线,奥拓曾经点缀在世纪之交无数城市的大街小巷,创造了不菲战绩,甚至让成都成了奥拓之都;随后的1999年,长安铃木开始将搭载后独立悬挂的第二代swift以小排量三厢轿车的形象引入国产,2001年1.3升的电喷羚羊问世,经过几度小改款,直至2015年停产,其可靠性和经济性也在漫长的产品周期中被传为佳话。

同样是获得铃木支持仿制Carry微面起家的昌河汽车,于1995年与铃木合资;到2001年,对昌铃格外重要意义的一部车——北斗星下线,并在其后销量不俗,成为了世纪之初街头巷尾熟悉的身影。

昌河铃木旗下在今天仍具有一定能见度的铃木浪迪,作为国内市场鲜见的合资品牌面包车,也让一小部分情怀玩家成为拥趸。

纵观铃木进入中国市场早期推出的车型,其经济节能、可靠耐用的品质,不仅迎合了彼时的市场需要,也披荆斩棘的打造出铃木品牌优良的口碑,收获了无数家庭和出租车司机的赞许。

那时的几款铃木车型,在当年的新车市场上不可谓不红火,但蓬勃发展的中国车市,却不会永远停留在那个轿车最初走进家庭的阶段;况且随着自主品牌的日趋成熟,较低廉的价格具有的竞争力也渐渐被抹平;更何况作为坚守“小车”形象的一个品牌,在面临消费升级的世界最大乘用车市场,铃木推出的后继车型也并不能契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

到2009年,昌河与长安短暂的变为从属关系,这期间的一系列变化使得后来的昌河铃木遭遇重创、回天乏术。在2011年,铃木达到了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销量巅峰,却无力扭转市场占有率的日趋下滑,那时的中国车市,微型车已渐渐不占主流;从那以后,铃木在中国开始走下坡路。到2018年前后,我亲眼目睹着大重庆数十个区县开始将服役多年的天语换装成新款的启悦、雨燕开始以共享汽车的形象出现在街头,那时已经传来铃木即将败退中国市场的风吹草动;在中国车市日新月异的大局之下,换代周期漫长、车型更替滞后、忽略SUV市场造成的弊病全都暴露无遗。就在这一年,铃木前后与昌河和长安双双分手,告别了自八九十年代中日蜜月期以来携手走过的数十载柔情岁月。

从品牌沿革看战略取舍

与老炮儿的欧洲车企不同,日系品牌大都在战后才步入汽车工业的殿堂。1909年诞生于滨松的铃木,早年间从事纺织机械的生产;1952年,因纺织业遭遇的危机,铃木投身于第一台摩托车的制造。直到今天,铃木也位列日本四大摩托车生产厂商之中,铃木摩托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包括在中国建立的合资工厂都取得佳绩;1999年问世,四缸1300cc得名于轻型战机的铃木隼,也是颇为世界摩友所熟知。

随后的1955年,铃木的第一台汽车诞生。早期铃木的车型,很大程度上类似今天的摩托车——体型很小,双缸、风冷,甚至搭载两冲程内燃机——但在战后迫切需要廉价交通工具的日本,这些结构简单的小车恰恰迎合了市场,也定位了铃木最初的微型车属性。

1961年,一部不足400cc的小货车成为了Carry车系的开山鼻祖;伴随着之后的几十年产品更迭,七十年代这部铃木Carry开始走向海外市场;到八十年代,也正是这部铃木Carry的技术引进和仿制,在中国开创了微面时代。值得一提的是,第七代Carry衍生而来的初代圆灯长安,尽管在国内已杳无踪影,却至今可以在东南亚的街头见到它扮演着出租车的角色,足见其简单构造带来的惊人可靠性和低廉的养护成本。

有赖于日本一贯对于轻型家用车给予的特殊政策优惠,以及在排量和尺寸上的严苛法规限制,日本诞生了特殊的K-Car国民车。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到九十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前夕,最初的K-Car已经从实用型的工具车,逐渐走上了别具风格、追求个性的精致路线。

尽管这些特别的K-Car大多不为中国用户所熟知,但铃木旗下的吉姆尼还是颇具知名度。自10年至今五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吉姆尼直到2018年才推出它的第四代车型,并且尽管身材纤细,却依旧保留着非承载式车身、前后硬轴的“硬汉”结构;不得不说,在许多极限越野和丛林穿越的镜头下,都记录着吉姆尼的翩翩风度。

特殊的国情让微型车起家的铃木始终初心未变,对于“小车”的专注也造就了铃木车型对于狭窄空间的极致利用;但同其他进军全球的日系品牌相比,铃木并没有推出面对不同市场的差异化产品,也使得它先后失去了美中两个庞大的市场。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讲,即便在铃木退出中国的2018年度,其利润率也在同行业中领先;甚至在这一年,面对正在崛起中的印度市场,“只会做小车”的铃木一家独大,年销量榜的前6席全部被铃木占据。

铃木对微型车从一而终的坚守,以及在全球市场的表现,都足够体现铃木退出中国,不仅是业绩下滑的无奈溃退,也是一种全球战略的取舍。尽管属于中国市场的微车时代已经过去,但彼时铃木带来的产品品质依然有口皆碑。

亦得亦失的一代经典

追忆了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往事,体会了一个品牌“只会做小车”的坚守;又不得不说起令它一炮而红,却再也无法摆脱低端形象的经典之作——奥拓。

去年夏天在藏区,我和两个朋友迫不得已在返程途中修理厂旁的温泉宾馆住了几晚,每天步行往返于荒山野岭的修理厂与318沿线的镇子上,看惯了清泉流水和山间花鸟,倒也惬意。这个镇子上没什么游客,从我身旁呼啸而过的车子总是挤得满满当当,而且最多见的就是老奥拓,挂哪里牌照的都有。几天下来跟修理厂老板也熟了,老板指着门口开过去一辆奥拓问我,“看到这个车没,你那里有没有,给我弄几台上来,有多少我都要”。后来老板一边挖苦我举升机上的韩系SUV,一边跟我说,这个奥拓啊,我们这里人最喜欢了,遮风挡雨,还不坏,修起来也容易,轴距短,走烂路好得很。我说跟猎豹一样哈,老板说,比猎豹实在多了,省油的很,小小的还好开,力道也不差。那时候我也真希望自己开的是个奥拓,不至于换个牙包齿要从广州发货,而且拆车件价格都够我在当地买个奥拓了。

再早两年的时候,我还真有一个契机成为奥拓车友。当时在重庆,路边的修理厂放着一台奥拓,甚至车龄都不算长,只有七八年。我问老板这车卖么,老板像看傻子一样看我,说“这车都淘汰了,太小了,车主要拿去报废给200;你买了还要过户,花好几百,划不着。我还有个F3,5000块要不要?”

其实奥拓初来中国的时候,它的三缸未必就意味着少了一个——那时候街上的进口车菲亚特126p只有两缸,奥拓还要比它大上一圈,技术水准更不消说——但是后来,人们的眼光的确变了,奥拓却没变。

最终,铃木旗下的一系列小车,尽管成为了千家万户的功勋战车,在小康路上陪伴了一个又一个奋斗身影挥洒汗水;却在中国车市日趋兴旺的滚滚浪潮中搁浅了。不过这些都依旧无法埋没,铃木在伴随中国自主品牌的成长历程中,留下的丰碑。没有年铃木与长安的初次合作,没有昔日长安铃木的光辉战绩,也不会有今天坐拥多个国际战略伙伴、成为国内一流车企的长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